通 讯 员 刘素娟
本报讯 日前,耒阳市《耒阳记忆》写作组在公平镇探访历史遗址时,在一栋旧宅的墙角发现一块《赈饥会碑》,碑文中记载了抗战结束后当地成立赈饥会、建立谷仓救济饥民的义举,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块碑立于公平圩(现公平镇)内的一栋旧宅墙角,碑为青石材质,长115厘米,宽70厘米,碑文约300字,内容分两部分,前文大致为:“盖闻未有绸缪,临事少仓惶之虞,丰岁储积、凶年免饥庆之忧,此古人义田之置,常仓之设良肴以也,夫不能宜也。此本圩除大难之后,深感夫哀鸿堪悯,XXX此成立赈饥会,共计捐饥谷三仓六四担七斗正,由此可赈本圩人士,虽非派出一宗,而好义之德有足嘉者,此后两年贷放饥岁,耀赈使贫苦之人免饥余之苦,斯受惠食深虞,是为引。”后文则刻以曾宪珊、曾育纲为首的捐谷捐粮人姓名,落款为“民国三十五年秋月”。
公平圩位于衡郴官道旁,旧时被誉为湘南第一圩,历来为盐商挑运必经之地。民国时期,曾一度在此设立上堡粤盐税务局分卡、盐务派出所等机构。从村内的曾成法老人(71岁)处,写作组了解到赈饥会是在他父亲曾宪珊组织下成立的。
曾老先生当年在公平圩上开药铺,悬壶济世,以医技普济众生。1945年10月,侵占耒阳的日军缴械,耒阳光复,但被日军掠劫后的耒阳四处哀鸿遍野,又有许多饥民从广东、郴州一带经过公平圩,并作或长或短的停留。
当时,整个公平圩满目疮痍,流民遍野,到处是行乞的饥民。曾宪珊老先生不仅慷慨解囊组织大家捐谷捐粮,并且号召圩场上的仁义之士拯危济困,共建赈饥会。很快,大家便捐集几大粮仓的谷米。为了便于粮米的保管存放,又建设粮谷仓房。此次发现“赈饥会碑”的老房子,就是当年的一处谷仓。
赈饥会在老圩场设立赈灾处,为流浪民众施舍饭食,最多时一天达到20多桌。对于本圩的贫苦民众,赈饥会则采用借谷租谷方式——先无偿借用,等田产收获之后再还回来。据村民介绍,本村一户张姓人家,就是当年从外地讨米流浪至公平圩,在赈饥会帮助下生存下来,从此落地生根。
此次发现的“赈饥会碑”,不仅体现了公平圩人热心慈善的朴实民风,也为耒阳抗日战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