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之茅洞桥 我之太平孜
  萧通湖

  身在雁城衡阳,我心日夜飞翔。此时此刻,站在高新区第26层高楼之上,沐浴初冬温暖而充满新鲜感的阳光,我又一次心驰神往,穿过时光隧道,化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融入湘南一隅的茅洞桥,仰望历史和现实的天空,心中有话要说。

  手头刚好收到快递送来的诗人于坚随笔集《还乡的可能性》,呵呵,还乡的可能性!祖籍赣南,客居湘南,不才如我神往茅洞桥的愿望,在此可能了结?  

  茅洞桥即今之茅市镇。它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西南部,距衡阳市区45公里,距衡南县城40公里,当地以石桥众多而得名。据清代同治年间《清泉县志·建置》云:“茅洞桥在(衡州府)城南八十五里。”一条不长的小街,头尾有三拱桥、一拱桥、鸡崽桥、蔡公桥,其中街中一拱桥下有一暗洞,洞口芭茅丛生,故名茅洞桥。旧时衡州、永州人南下打工挑南盐,此间为必经之古道,又称“盐茶古道”。1955年夏天,因设立茅市区而有茅市之官宣大名。茅洞桥,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水宝地。

  记得那是2017年10月22日早上,我这个花甲之年的退休老者、闲居衡阳城的文人,响应出生于茅洞桥的作家、学者甘建华的号召,与六七十名湖南社会各界人士相聚。我们这些作家诗人,好“摄”之徒和书画高手,云集于千年古镇茅洞桥,一路采风。

  “东乡泉溪寺,西乡演陂桥,南乡茅洞桥,北乡洪罗庙。”在衡山之南,旧时有此一说,指的是这四个地方都是重要的集市贸易之处,也是人流物流相对频繁、知名度较高的地方。提起旧称之“南乡茅洞桥”,我们很容易接受这个普通而又有诗意的地名。“在鸡笼睡觉,在三塘洗脸,在茅市吃饭。”衡阳人都知道这个有关衡南地名之幽默。

  无独有偶。我的赣南老家边上有个地名叫凤岗圩,由来也有一说,从前大名叫粪缸,说来有点难以置信。在新中国的阳光下,为了给民间旧称改换新地名,后有高人灵机一动,依谐音易名凤岗,倒也别有一种诗意。茅市,茅洞桥,用不着举行海选或网络投票,老百姓心知肚明,父老乡亲没有必要像别人那样,挖空心思改地名,有心打回原形,就是皆大欢喜了吧?

  作家刘庆邦曾对山东高密人莫言的红高粱盛赞,说红高粱不仅是粮食和物质意义上的红高粱,还将成为一种品牌,一种文化,升华为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红高粱。世界上不管什么物质,一旦被文而化之,一旦被赋予精神意义,便会令人心驰神往。湘南古镇南乡茅洞桥,是不是可以作如是观呢?

  那一天,我们在镇上食堂就中餐,尝到了茅洞桥自酿的醇香米酒。我与书法家陈文质夫妇同桌,陈先生一个劲儿夸茅洞桥酒好,好进口,不上头。同行者还有以作赋见长的衡南县文联主席胡素——我在舜皇山笔会相识的文友。此次相聚茅洞桥之后,他有感而发,以赋纪之,其中对茅洞桥之“吃”,赞不绝口:“春风桃红李白,夏雨鱼肥瓜馨,秋月薯壮稻黄,冬阳香柚蜜橘。豆腐油亮嫩泱,食之舌卷;烧饼酥甜软糯,闻而津生。更喜十碗土菜,味美遐迩争夸。古风依悠韵,情绵传千载。”

  秋山高耸,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水平如镜。流连在斗山桥水库大坝上,我似乎听见它温和的问话:“你是谁?你还想知道什么呀?”

  茅洞桥也跟祖国各地的农村一样,建有不同年代的祠堂,星罗棋布,落落大方,那些被风雨剥蚀的老房子,沉默等待游子归来。

  神往茅洞桥,让我们流连忘返的,还有三座文化地标,它们是甘氏宗祠、全氏宗祠,还有清末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泉水江段氏将军家族故居。

  继往开来,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漂亮话。不懂得继承以往,如何有底气开拓未来?对身边风景的神往,在口口声声里头,岂能单纯体现在地理层面上?没有故事的老家,算不算快乐老家?不要说我们自己,就拿我那位对江西赣州老家念念不忘的父亲来说,他老人家3岁亡母7岁丧父,13岁跟随大伯背井离乡,到邻县矿山捡矿砂卖钱糊口。1976年,1998年,我们曾经两度下赣州陪同父母回到老家南康区太平孜,除了那半间摇摇欲坠的土砖瓦房,想必老人家也很无语,只有悲凉的童年回忆的老家,记忆犹新的有什么呢?面对那半边斑驳陆离的墙壁,隔着铁将军把门的窗户,更难想象藕断丝连的滋味。也许,故地重游没有揪心的亮点吧?

  是的,我们不远千里的老家,与眼前的茅洞桥一样,有自己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特色食品。你有茅市烧饼、拎豆腐、黄皮草鱼,我有好吃的黄年米果和糯米烫皮,同样有喧闹的龙灯,有醉人的自酿米酒,当地土特产各有千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同样相信这一点。是的,它们都是“中国故事”配方里的重要元素,活灵活现的生活现场。

  美国作家辛格曾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根的时代。”我常常在想,如果心中有一座祠堂,那么,他的内心就有路标。是的,一个没有离开过故土的人,其实是没有故土的。只有当我们在远方书写故土的时候,故土的样子才清晰具象,有纹理有质感,诗和远方,才会产生某种审美距离。距离让尘埃落定,使零碎的印象拼接组合成画卷,风生水起,活色生香。所谓“乡愁”,其实就是一种家乡地理情感记忆。我们祖祖辈辈念念不忘的快乐老家,就这样赫然在心地上高耸,直立为一个精神坐标。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的先人或自己曾经唇齿相依的故乡情怀,就是一种地理情怀,面对厚重的大地和历史,也是在面对祖先的思想与精神。

  茅洞桥大路小道旁,到处都有柚子树,果实累累却没有人摘。同车人说,这个地方看起来富裕安康,而且民风民俗也很好。从斗山桥水库返回镇上,途经杮花村栋湾全氏宗祠,族首全德祥老远迎上前来,子弟们燃放鞭炮接客,大家都夸茅洞桥人讲礼信。甘氏宗祠也是同样礼遇,陈文质、李清白、余庭良、陈福舜、尹同君五位书家,分别在册页上欣然挥毫:厚德载福、源远流著、苦尽甘来、德必有邻、如饮甘泉。多少吉祥之语,发自内心,脍炙人口。

  诗人李少君曾经宣称:“我是有故乡的人。”初闻此语,我心戚然,有点忐忑不安。我们一见如故的家乡在哪里?不才如我,地地道道的赣南客家人后裔,却在湘南水口山矿区扎根。至尊的父亲,九十有六高寿而终,生前对老家念念不忘。2018年中秋节过94岁高寿的母亲,口口声声以外方人自居。不才如我,对千里之外亲爱的老家,更多的只有苦笑,心中五味杂陈。陪同父母亲回到老家的次数,虽说接二连三,也是寥寥无几的。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我是有故乡的人!说老实话,说得如此理直气壮,我为此多少有点心虚。用一句网络时髦话来说,对土生土长有故乡的人,只好“羡慕嫉妒恨”。同行的方家们纷纷称赞甘建华,祖籍在茅洞桥这个衡阳南乡名镇,走遍大好河山却没有数典忘祖,多少年来以一支生花妙笔,引领着师友们携手走进茅洞桥,书写茅洞桥,赞颂茅洞桥,让人们认识大山深处的明珠,认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茅洞桥一日,让我们开始接受书写故乡的考验。远在千里这个传统意义的故乡,今天对我辈已经变得有点模糊不清,内心世界的位置摇摇欲坠。以文学手笔对故乡抒情或书写,多多少少有点难度。是的,越是信息化全球化,带有地域性特色的故乡感,在我们当代文人笔尖,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譬如莫言之与高密,贾平凹之与商州,韩少功之与汨罗江,他们能持之以恒扎根于原乡,扎根于原汁原味的创作根据地,几十年如一日,经受原乡故地对作家本身情感认同态度的长期考验,实在难能可贵,值得点赞与效法。

  冬意渐浓,我还在为秋天的茅洞桥心驰神往。神往是一眼内心的温泉,柔软而且芬芳,让你我的灵魂,一点一点地净化,沉没,浸染其中,点点滴滴,都有诗意的氛围萦绕其中。跨过旧岁的门坎,赶走贫困,奔向富裕,你的湘南茅洞桥,我的赣南太平孜,明天理当同有一派柳暗花明的早春崭新景象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他之茅洞桥 我之太平孜
长思仙·大理风月
味 道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他之茅洞桥 我之太平孜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