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出方雷氏。相传方雷氏是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的嵩山余脉方向附近的方山镇),建立诸侯方雷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方雷氏。据《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即玄嚣)。”方雷氏系复姓,后又衍生为两支单姓,一支姓方,一支姓雷。此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云:“雷氏,出自古诸侯国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
又何光岳撰《雷园文牒》序云:“方雷氏者,炎帝榆罔之子也,其后分为方、雷二大姓,成为华夏望族,人文昌盛,后裔绵繁。”
(二)以地名为氏
据《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载曰:“雷氏,汉初即有之。汉有雷侯国,在东海。雷,当系地名,必先秦即有之,或雷氏以地名为氏。”
(三)雷公之裔,以字为氏
黄帝有大臣名雷公,其后子孙以雷为氏。在远古时代,疾病给人们带来的威胁,不亚于饥饿,于是黄帝命雷公探究医药之学,以治人们之疾病。雷公为了寻求治病救人之良方,不负黄帝使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名医。雷公常与黄帝探讨医学理论,“究息脉,探医药”是他毕生的重大贡献。所谓“究细脉”,是通过一个人的心脏跳动快慢、脉搏强弱来鉴定人体健康与否;而“探医药”,雷公一生踏遍名山大川,尝遍百草,且中毒不计其数,又几遇毒蛇猛兽,九死而一生。经过数年潜心研究,他悉知什么草药能治什么病,什么草药可强身壮骨,什么草药剧毒而不能口服。所以经雷公医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故雷公的功德令众臣佩服。黄帝为褒奖雷公,以其世代主持医药。据刘恕《外纪》载曰:“黄帝命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又《素问·著至教论》云:“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由于雷公世代掌医药,其子孙后裔以其祖上名字“雷”为姓。此即南朝宋何承天《姓苑》所云:“黄帝臣有雷公,为雷姓始祖。”
二、家族文化
(一)郡望
冯翊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雷氏的开基始祖为西晋冯翊丰城令雷焕。
豫章郡 楚汉之际始置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市)。
(二)堂号
谦让堂 出自东汉豫章鄱阳人雷义。雷义官至尚书侍郎。因与同郡人陈重友好情笃,太守举陈重为孝廉,陈重让给雷义。太守举雷义为茂才,雷义又让给陈重,太守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不应命。雷义的后裔因以谦让为堂号,称“谦让堂”。
(三)名联鉴赏
雨露滋润禾稼壮
田畴沃腴稻菽香
此为“雷”字拆字联。上联嵌“雨”字,下联嵌“田”字,合而为“雷”字。
包拯雄风千年颂
雷锋精神万代传
上联是说现代“包公”雷经天事典,雷经天是广西南宁人,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下联所云是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事典,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三、名人小传
雷义(?—?),字仲公,东汉廉臣。豫章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初为郡公曹,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雷义尝济人免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雷义不受,金主趁他不备时,偷偷把金子置放在雷义家房屋梁上。后来雷义家在修葺屋宇时,发现了金子,于是去寻访金主,然金主已死,雷义就把金子上缴县衙。雷义助人免死而不收受酬金一事,上报到了朝廷,后举孝廉,拜尚书侍郎。事见《后汉书·独行传雷义传》。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艺术家。字明所,江西永修县人,明末随父迁居南京。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兄雷发宣,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并担任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由于技艺高超,虔心求教,融会贯通,雷发达于康熙中期修建了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规模最大的数太和殿,也是人们泛称的金銮宝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先后称奉天殿、皇极殿。清康熙年间,重新修建后,改名太和殿。雷家先后七代都在清廷作机构设计掌案,前后历时209年,其中9人具有重要影响。清代的三大工程(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及玉泉山、香山、离宫、三海清园林,昌陵等大部分均由雷家主持设计建造,世称“样式雷”,雷发达因此被誉为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
雷
■胡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