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南耒阳农村,风干菜与坛子菜一样,是富有特色的一大类食材,是寻常百姓家必备的,也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美味。
夏天是令人愉快的季节,各种蔬菜丰富。乡亲们把多余的菜晒成干菜,贮藏起来,留到冬天和来年春天吃。
在我的记忆中,立秋以后,乡村们就忙着开始晾晒贮备干菜了。之所以选择在立秋之后,是因为这个时候暑气、湿气渐消,晾晒的干菜不易返潮、霉变。另外,这个季节的蔬菜已进入盛产期,做干菜的食材随处可见。每天从生产队收工后,父母便把菜园里的茄子、黄瓜、南瓜、长豆角、四季豆、冬瓜、辣椒等摘下来,采用不同的方式做成干菜。黄瓜、南瓜、冬瓜等简简单单地用刀切成薄片,且每一片儿上最好要带上一小块皮儿,这样吃起来才更筋道。四季豆要剪成条状,长豆角、红辣椒则直接晾晒。经过上述步骤后,父母把切成片状的菜平展地铺陈在团箕里,端到禾坪边的柴垛上去晾晒。
经过几天的暴晒,蔬菜中的水分几乎没有了,种种青菜均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和形态,变得干燥萎缩。放在手上,使劲闻一下,有一股比鲜菜更浓郁的香气,还有一股干爽的阳光味道。之后,母亲把精心晾晒好的干菜小心翼翼地装在一个个干净的塑料袋里,吊挂在阴凉通风的楼枕上。
立冬之后,母亲会开始风干另几种“干板菜”。她把白菜叶、萝卜缨子、风菜等篮篮弄回家,洗干净,放在烫水里焯一下,趁热挂在晾衣服的铁丝上或者屋檐下的竹篙上。萝卜要采用鱼鳞刀法切成螺旋体或简单地切成条状,之后用盐揉搓,沥干水份,然后晾晒烘干。
晾干菜主要在秋季和初冬,吃干菜主要在寒冷的冬天和初春。在大雪飘飞的季节,当我们腻歪了每天的白菜、萝卜,母亲会在某天早上,小心地从袋子里拿出一把干菜,用脸盆接水泡上半天,原本干瘪的蔬菜因吸饱了水而变得丰满,脸盆里的水也变成黄褐色。母亲把泡好的干菜反复用清水淘洗几遍,此刻的干菜除颜色老旧之外,依稀恢复了过去的样子。之后母亲把干菜从水中捞出来,使劲攥干水分。母亲从柜里拿出一小块肉,将其切成肉丝,用大锅同干辣椒爆炒之后,配以姜蒜,放入泡好的黄瓜干、茄子干或干豆角,再放一点酱油,加半瓢水,先大火旺烧后,再小火慢炖。不到十分钟,一大盘颜色诱人的肉丝干菜就摆放到桌上,那股浓郁的肉香、菜香随着热气扑鼻而来,让人不禁口水横流。用筷子夹一绺儿放入口中,肉丝浓香滑润,干菜柔韧美味。此外,还有浓郁的酱香、蒜香,是家乡的味道,是秋天收获的味道,也是家的幸福的味道。
家里的风干菜,曾撑过我们家不少面子。有客登门,新鲜蔬菜不足,母亲就会用风干菜来弥补,招待客人。家里办喜事,总是有几道风干菜做配角,凑碗头,摆得桌子满满的,办得有脸有面。村里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母亲有时送新鲜蔬菜,有时送风干菜,总是尽力帮助人家圆满完事,有口皆碑。
正是母亲倾心做的那些风干菜,让我度过了那段缺吃少穿的岁月。风干菜和坛子菜伴我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如今离开乡村栖居城市已经二十多年,我时不时总是能吃上母亲从老家带来的风干菜,虽不新鲜,却让我品尝到一缕来自农村阳光的味道,享受一缕来自故乡的风向我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