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人,却七年如一日重复做了一件事——献血。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他累计献血53200毫升。李宇伦坦言:“献血让我实实在在感到自己被这个社会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好!”
献血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那天刚好是五一劳动节,走到步步高广场时,刚好看到一辆流动献血车。我想都没多想,就走了上去。”谈及第一次与献血结缘,李宇伦表示记忆犹新,“当时血站工作人员对我说,这正好缺A型血,让我突然觉得自己原来可以这么重要,于是坚定了坚持献血的决心。”
在那之后,李宇伦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异样,就坚持每月去献一次血小板。后来,在献了三次全血后,李宇伦在血站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如今,献血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至2011年以来,他成功献血31次,分别是3次全血、28次成分血。
献血之后更加注意饮食与锻炼
对于无偿献血,一次两次或许容易被人理解。但定时定点,每个月去血站“报到”,这种行为或许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却免不了让家人感到担心,担心身体吃不消。“每次献血,我父母都是第一个反对的。在老一辈的观念里,这是有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传统伦理。”为此,李宇伦没少做思想工作,“我告诉他们献血不仅能帮助别人,还可以促进自己新陈代谢、促进心理健康。”慢慢地,父母的态度也从当初的“极力反对”转变为如今的“理解与赞同”。
言必行,行必果,是他的座右铭。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后,李宇伦每次来献血都是起个大早,往往血站工作人员还没上班,他便已经在门口候着了。
有一次,他看到血站还没开门,肚子又饿得慌,就出去吃了一碗鱼粉。结果,抽血检查时,因为血脂偏高被“打落”下来。辛辛苦苦一大早赶来,却因为一碗鱼粉无功而返,当时李宇伦心里别提多失落了。从此以后,献血前,他都非常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以清淡食物为主,平时更是加强运动,从不敢懈怠。
被需要、被认同,就是最大的动力
奉献不止于此。自从李宇伦踏上无偿献血道路后,他便积极宣传献血知识,发动身边的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踏上了这条爱心之路。就连他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也总问:“爸爸,我满18周岁后,是不是就能来献血了?”一次,他带着儿子一同来到血站。儿子亲眼目睹父亲献血时,感叹道:“满满都是正能量啊!”当时儿子崇拜的神情,他至今仍然记忆深刻。
“只要我还能献,只要社会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献下去!”被需要、被认同,是李宇伦坚持无偿献血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