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忘不了我的母校
  谷彦平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记忆深刻、深情眷恋的地方。而最让我眷恋的地方还是我的母校——石塘学校。

  石塘学校坐落于上架公社石塘村二、三组之间的小山坳上。一九七二年冬开始砍树清坪,当时谷长根支书负责,每个生产队都调动了劳力。一九七三年开始拌砖烧瓦,然后就开始兴建教室。“当年我还在那里作灰挑砖呢!”父亲回忆当年的情境时,总是这样自豪地说。

  石塘学校于一九七四年秋季开始招生。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生育高峰期,学校每个年级都办了一个班,教室里满满的。一九七五年又开始增设了一个初中班。当时学校除了几个年龄较大的公办老师外,其余老师都是本大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当时称之为民办教师。这样既解决了师资来源问题,又解决了农村知识青年就业问题。因此,深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支持。都说老师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尤其是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石塘学校的老师们感觉自己的知识贫乏了,因此不断地互帮互学,忙着给自己充电。

  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石塘学校升学率一直很高,在上架公社和东湖区都名列前茅。一九七八年,全国首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考中专,我们学校就上线三人。它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这些人才日后都已成为石塘人引以为豪的标签。

  我是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二年在石塘小学就读,那时每天早上七八点钟,我和伙伴们背着书包,行走在通往学校的田间小路上,迎着朝阳,唱着歌儿去上学。

  学校七八个班,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老师们也在各个班级教室门前吟诵着经典词章。

  上课了,校园里静悄悄的,老师们45分钟,科学安排时间,混时间填鸭式的教学,不会在石塘小学出现。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老师带着学生一边参加劳动(如种菜、种红薯、捡茶籽等),—边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大队放电影,银幕挂在学校大操场上,老师在哪里,学生们就围在哪里。师生共同看露天电影,老师就影片内容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们受益其间。

  由于校舍老化,许多教室墙壁开裂成为危房。2008年,教育局和乡政府决定拆掉一些旧教室,修建一栋新的教学楼。建成后的教学楼一共三层,六间教室,钢筋水泥结构,内外装修都非常漂亮,还将教学楼前的泥巴球场荡成了水泥球场,圈上了新围墙,安装了新大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他们大多数在城里购置了房产,孩子们也随父母进城了,留在石塘村的居民越来越少,在石塘小学上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到2014年,一个学生都没有了,学校自然停办。

  当年轰轰烈烈的石塘小学就这样消失了。一想到这些,我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怅然若失的心情油然而生。

  但我转会一想,这不也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吗?

  今天,我们怀念石塘小学,不只是怀念学校的校园环境,更要在心中铭刻石塘人的精神,弘扬那种不忘初心、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勤奋好学的风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想起当年“交公粮”
木槿有缘
忘不了我的母校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忘不了我的母校 2018-09-19 2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