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疑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且看——
“我有个朋友经过几十年拼搏,攒下身家数千万,早两年却因为办了个融资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被判了几年刑,现在还关在牢里。依我看,他很有钱,事业似乎成功了,做人却失败了!”友人Z君品几口信阳毛尖后,抛出他今天的话题。
“你这个话题有点大,待我慢慢想来。”看着“一枪一棒”泛着白色毫光的毛尖茶在杯中冲冲杀杀、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我亦陷入了沉思。同样是茶叶,为什么有的起来了,有的却落下了?是的,表面上看,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且生活在有天有地有山有水共同的一个世界。可事实上,我们活在各自的心灵世界,也即,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什么样的世界,其风景各异气象不同,相差甚大相距甚远。你整天想什么,除了你自己知道,世上没第二人知道。做事是一阵子,做人却是一辈子!只要我们活着,就有可能犯错。成功容易成人难!当然,时下盛行的西方舶来品“成功学”,它衡量所谓的“成功”只有金钱、权力、名气、地位等几把尺子,是我们早就应该抛弃的!因为为金钱患得患失、为权力勾心斗角时,往往会失去作为人应该拥有更多珍贵的东西如亲情、友情、良知、个性、尊严、人格等。真正的成功,就是做人的成功,与金钱、权力、名气、地位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真正的成功,是你一辈子用你的善良之情、悲悯之心帮助了多少人,温暖了多少人,用你的好人品你的正能量影响了多少人,化育了多少人,是否做成了自己喜欢做的且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家国有益于社会的事。
好像现在的人对“成功”关心多,却对“成人”关心得少!Z君又撮了两口毛尖,发出感慨。
是的,自古以来比“成功”重要得多的“成人”,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日渐式微、江河日下了,以至许多人看起来更像经济“动物”或政治“动物”而不像人了。因“成功学”毒害太深,“成功”的功课做得足而“成人”的功课做得少,多少人为升官发财捞名声不择手段、丧失人格!早几年用“诚信崩溃、道德沦丧”来形容,现在还要加一句“毁灭人性”,什么样的底线都能突破,或者根本没有底线了!想当初,为了“成人”,父母是怎样教导我们的?老师是怎样教导我们的?社会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古圣是怎样教导我们的?难道为了所谓的“成功”,“成人”的起码准则全丢爪哇国了?牺牲“成人”的“成功”那还叫“成功”吗?
何谓“成人”?愚以为至少要做到三点:人格上“求其心安”,人文上“当下自化”,人才上“成为可用”。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柱上的箴言,许多人认为并不难做到。但在巨大利益、巨大诱惑或巨大考验面前,你真正认识自己吗?不一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一时期的东方世界,孔子如是说。南怀瑾先生解释,这个“学”可不是简单的指读书,而是讲做人的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学以成人,经常熏习,才能完成做一个人。
我告知友人Z君,令人惊喜的是,致力于开拓人的多重维度,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就是“学以成人”。
人,无疑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学以成人’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认知,也是行为。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个网络的中心点,也是另一个中心点的组成部分。学做人,必然牵涉他者,如家庭、群体、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从生物人到文化人、文明人、政治人、经济人、生态人等,包括各种人物角色的转换,人始终处在转化和被转化、塑造和被塑造的变化过程之中。”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杜维明这样解释大会主题。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哲学典籍中,对知识、道德和健全人格的追求,贯穿始终。“学以成人”是儒学的精髓,修己安人,人禽之辨正是其逻辑起点。孔子对大学之道、志于道、志于学的反复强调,也是着眼于人的培养。 “学以成人”,凝聚着穿越古今的智慧。以此为主题的哲学盛会,既为了回归到“人”以反思文明历程,更为了从“人”出发展望人类的未来。
但愿我们摆脱世俗“成功”病的纠缠,能做一个有人格、有思想、有品位、有担当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