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会干,富有创造力”,是与王晓旭共事多年的同事对他的中肯评价。
王晓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在读博士,现担任南华附二普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副主任。
何为“敢想会干”?他不仅是湘南地区关节镜技术开拓者,还是少有的获得了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发明人,更是连续献血6年,曾获“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这些都是王晓旭的各种“奇思异想”变为现实的产物。从今年上半年当选湘南地区唯一一位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及足踝专业全国青年委员到近日荣获“湖南好医生”称号,王晓旭坦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新的挑战,新的征程,感恩前行。”
医 —— 撒豆成兵,辐射湘南
曾经,开放性手术、数周以上的卧床与康复,无疑是由创伤引起的关节及关节周围损伤、劳损性关节疾病的患者必然要经历的痛苦过程,作为一名专攻关节外科的骨科医生,王晓旭在想有没有技术能让这些患者少吃点苦、少受点罪?
抱着这个朴实的想法,2005年,王晓旭前往广州军区总医院学习“关节镜”技术,学成归来后,便将该技术逐步在临床上推广,为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30多岁的陈女士便是该技术的首例受益者。当时,陈女士因膝关节处反复积水,发炎,肿胀得无法直立行走,活动严重受限,被送至附二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炎症,如果采取传统开刀,会给患者留下膝关节僵直、屈曲挛缩等严重的功能损伤。于是,当时还在进修王晓旭在与患者家属做了积极的沟通后,建议其尝试关节镜下病变滑膜彻底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术后,经过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后,患者陈女士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最终康复出院。
据介绍,关节镜是一种直径5mm左右的用于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棒状光学器械,是诊治关节疾患的内窥镜。医师通过关节镜可以直观地看到关节内部的结构,进行诊断或治疗。关节镜适用于大多数关节疾患的治疗,主要有:一、创伤引起的关节及关节周围损伤;二、运动创伤导致的韧带损伤、软骨损伤、关节不稳以及运动创伤导致的劳损性疾病;三、关节的各种炎症,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四、某些关节内先天性和发育性畸形,如高位髌骨、 髌骨半脱位等;五、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六、关节内肿瘤等。
相比于传统手术,关节镜手术更是具有切口小、不易感染、皮肤瘢痕极小,以及手术更安全、恢复速度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如今,王晓旭每周一约80人次的门诊量,每年完成关节镜微创手术300余例,多项手术技术达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水平,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及好评。门诊常有复诊的患者,对王晓旭医师的评价都是“年轻,亲切,耐心,值得信赖” 。一花独秀不是春,为了让农村偏远地区的患者同样享受到该技术的裨益,近5年来,他开始逐渐向衡阳市周边市州县推广“关节镜”技术,定期给基层医生上课,传授经验,指导手术,致力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便可得到微创外科的诊疗服务。
研 —— “医”“工”结合之妙
出身医学世家的王晓旭,从小爱观察,好思考。从医多年,这个性格不但让他在临床操作上胜人一筹,更让他在学术研究、科研发明上越干越起劲。如今主持或参与省市课题6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4篇,中文核心期刊7篇,SCI期刊特约审稿人,主编《骨科创伤诊疗技术》(2017年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等多部权威著作,手握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他,更是业内公认的“学术达人”“发明达人”。
今年3月在衡阳市第22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颁奖会上,王晓旭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在众多获奖人中,他一个人便包揽了四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与三等奖的获奖者。无独有偶,早在2016年,他就荣获了全国骨科年会发明创新奖TOP10的殊荣。“高质量与高效”的科研与学术风格,是其最鲜明的个人标签。
最近,他发明的“手术用四肢套”“关节镜手术用积液袋”“关节镜手术无菌制巾”(2018年),“一种妇产科手术裤”(2017年),“一次性手术用无菌四肢套”(2014年)并已与专业公司合作投入实际生产及临床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他介绍道:“由于关节镜手术全程都得依靠水溶液进行,所以往往一个手术过后,就如打了水战一般,手术医务人员衣服裤子都湿透,地面与手术台也全是湿漉漉的。这样不仅我们医务人员的体验感很差,而且水也会加大手术污染的风险。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设计出配套的防水、隔离装备。”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虽然王晓旭凭借多年的手术临床经验,他的设计方案很快就成功出炉了,但是在将这项设想变现的路上,他却遇到了不少拦路虎。光是在专利申请权利范围的书写上,就因各种问题,报告被对方打回来了5次……经过反复修改,才将专利成功申请下来。而到了厂家生产这步,王晓旭又在到底用何种材料能兼顾环保、实惠、易于消毒灭菌上犯了难。最终,经过反复试验后,他从30余种材料中选出了高分子聚乙烯作为这系列发明的材料。3年的苦心孤诣,这系列技术终于可以运用至临床。王晓旭表示这是他近来最倍感欣慰的事。
教 —— 措置裕如的王老师
王晓旭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者,在教学工作及各种竞赛中也成绩卓越,多次荣获南华大学及第二临床学院“优秀教师”,所受课程深获学生喜爱。
在教学方面,王晓旭尤其注重启发式教学。从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到摔倒后可能会导致哪个部位的骨折,应该如何对症急救处理,如何手术治疗……他尤其爱从各类相关热点事件出发,引出专业知识,既生动又有趣,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在临床带教方面,他则尤其强调主动思考与学习能力。“怎么做手术不重要,学会看病才是最重要的”——是王晓旭对大家说的一句话。
为了让年轻大夫们更充分地把握骨科诊疗的每一个细节,接诊时,王晓旭总是将一个症状的所有发病机制与临床相关的知识点一一提问与说明,并通过不同的病例,带领年轻大夫们思考着发病机理、严谨诊断和后续治疗。诚然,这个做法无形中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但也更有利于年轻大夫的成长。
工作之外,王晓旭是个运动健将,马拉松、环城跑、踢球等运动,他样样不落。在他看来,运动既缓解了工作的紧张,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过近日,在一次踢球中意外导致的左腿踝关节骨折让他这位骨科医生有点哭笑不得,在朋友圈里连连感叹“绿茵常青树,黯然销魂腿”。采访当天,他指着左脚,笑着对笔者说道:“现在门诊,我和患者的距离可又更进了一步,感同身受呀。唯一遗憾的就是,今年是献不成血了!”
原来热衷于参与慈善事业的王晓旭还是个无偿献血的“狂热分子”,连续献血6年,曾获2015年“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衡阳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出身医学世家的王晓旭,直言从小就未想过自己会有第二个职业选择,医生的基因早已深深根植在血液里。从医多年来,他始终铭记着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当医生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儿。
专家链接: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在读博士,现担任南华附二普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足踝学组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关节镜学组委员,湖南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湖南培训中心常委,衡阳市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学科带头人。
王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