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愿意!”当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谭春梅反复沟通后,终于得到了捐献者家属肯定的答案,捐献者家属签署了相关文件,她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这一句句最美的“愿意”,是无数患者走向新生的开始,而谭春梅就是“生命的摆渡人”。
“为了生命的延续,我不能停下”
“她有一次23天都没有回家,有时匆匆吃个馒头就解决了一顿,困了就在休息室或者病床旁眯一会儿。”谭春梅的同事陈欢说,自从谭春梅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便处于一种“说走就走”的工作状态中。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在得到捐献线索后,无论何时何地,谭春梅都要第一时间赶往家属身边进行协调沟通。
说起捐献者乐乐,谭春梅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当时,7岁的乐乐因严重摔伤住进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已经没有了救治的希望。谭春梅知道后,试探着与其爷爷沟通器官捐献这件事,但是爷爷认为自己没有照看好乐乐,内心十分自责,一时间无法作出抉择。
乐乐的家庭十分复杂,父亲从小到大没有照看过乐乐,表示尊重爷爷的意愿。谭春梅等人又经过多方打听联系上孩子的外公,得知乐乐的母亲正在监狱服刑。由于乐乐的病情非常不稳定,正在休假的谭春梅立即买好高铁票,带着孩子的外公一同前去监狱做乐乐母亲的工作。与监狱方沟通后,谭春梅等人终于见到了乐乐的母亲。谭春梅说明来意,得知乐乐情况的母亲泣不成声。当天,也是乐乐母亲的生日,作出何种选择对她来说都是最残忍的决定。见此情景谭春梅只能默默等待,并表示捐献行为纯属自愿,希望乐乐母亲认真考虑,不要有心理负担。乐乐母亲再三考虑之后,只小声说了句“捐了吧”。谭春梅看着她痛苦的样子早已泪流满面,办完手续后,她又匆匆赶回衡阳准备后续事宜……
“作为一名‘生命摆渡人’,还有许多患者在等待。只要需要,我随时都会出现,为了生命的延续,我不能停下。”谭春梅说。
她经手的案例,大多从医患变成了朋友
“小谭,快坐快坐!”谭春梅一走进器官捐献者家属左爷爷家,左爷爷就匆匆起身拄着拐杖招呼谭春梅坐下。谭春梅也赶紧放下手中的牛奶和生活用品去搀扶……
2015年12月,左爷爷的儿子遭遇事故不幸离世,那段时间谭春梅日日夜夜陪伴在左爷爷老两口身边。最终,在谭春梅的协调沟通下,左爷爷将儿子的肾脏、肝脏和角膜捐出,而谭春梅也成了老人贴心的“孙女”,再也放心不下他们二老,逢年过节必来看望。
“沟通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家属即将逝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如何开口。”谭春梅说,许多家属对器官捐献不理解,内心十分矛盾、害怕。
谭春梅回忆,从刚开始因为沟通不顺利常被家属打骂,导致对沟通工作的害怕,到后来将捐献者家属当成亲人一样相处,在他们哭泣时抱住他们陪着一起哭,在他们夜不能寐的时候在病床边静静听他们倾诉。
“她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家属沟通协调,移植完成后对家属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她经手的案例,大多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捐献与获取组织办公室副主任谷朝晖谈起谭春梅,眼神里满是肯定。
尽管不是每次沟通协调都很顺利,但每次遇到困难之后,谭春梅都会迅速整理好心态投入工作。
不悔青春年华
给更多的家庭带去希望
2017年,一对身患尿毒症的母子同时住进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由于家境贫困,他们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费用,院方迅速组织了捐款活动。但是没有肾源,又成了阻挡在母子俩康复路上的大山。通过谭春梅等人的争取,终于找到肾源,但是母亲将移植的机会让给了儿子。谭春梅并没有停下脚步,一直为她努力地寻找。最终母子俩先后平安地完成了肾移植手术。
尽管院方的捐款解决了一部分手术费,但是手术过后他们一家已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带着儿子,将自己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绣了三年的巨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坚持要捐赠给医院,院方当即表示不能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你们是我和儿子的救命恩人,本来是想卖了它救命的,现在我和儿子的命已经救回来了,我没有什么别的能回报给你们的,请收下吧。”最终医院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只为让更多人看到背后蕴藏的大爱,框裱后挂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捐献与获取组织办公室外,许多患者家属听闻它背后的故事都为之动容。
谭春梅深知“重生”的艰难,为了让接受移植的患者能够在术后生活得更健康,她为患者们组建微信群方便医患沟通,并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对患者进行指导。她不辞辛劳地一次次组建登山和联谊活动,让生命的河流向更远的地方,不辜负捐献者的大爱!谭春梅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多次普及宣传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正确认识器官捐献的意义。
当同龄女孩过着普通而轻松的生活,谭春梅却不厌其烦地奔波在挽救生命的路上,终日面对着死亡和重生这样沉重的话题。她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份工作,只为给那些处在绝望边缘的家庭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