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窗 户
  成新平  

  农家的窗口,就像我童年时的一双眼睛,晶莹纯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衡东县霞流镇白杨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贫困和饥饿,就是全家9口人挤在两间不到30多平方米的泥砖房里,而窗户则更小了。说起来是窗户,其实是在泥砖砌成的一个不到一平方的空间里,直直地支撑着几根木柱,再用两根竹蔑条打上一把“大叉”,一年到头糊着报纸,光线昏暗,报纸常常烂了又换,换了又烂。后来,娘干脆从街上扯来几尺薄膜,用图钉钉在窗户上,屋内光线居然强了不少。娘喃喃地说:“要是家里有木头窗子,装上玻璃就好了。”

  透过那扇昏暗的窗户,我眺望通往村外那条弯曲的羊肠小路,看到乡亲们出的是“集体工”,穿的是棉布衣,吃的是红薯糙米饭,点的是煤油灯,一个个面黄肌瘦,全村900多人捆死在不到1000亩的水田上,牛耕田,人播种,缺乏生气与活力。也有几个“天生不安分”的人偷偷摸摸将鸡蛋贩到城里,每次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甚至挨批受斗。那时我总是睁大迷惑的眼睛问自己:乡亲们一天到晚勤扒苦做,为何连肚子都填不饱?

  农家的窗口,就像我青年时的一双眼睛,清澈明亮。

  1980年,家乡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我家分到了8.9亩责任田,“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乡亲们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三年日夜苦战,家里有了“余钱剩米”,爹娘便麻着胆子,决定拆掉老屋,建成白衣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栋新房。没有泥砖,就地取材,赶来耕牛踩砖泥,放出了两千多块泥砖;缺少木材,爹娘到处想办法,找到工作队批来了0.5立方米木材;没有瓦,将厚厚的稻草盖到屋上,冬暖夏凉。新屋是按照“三间八”设计的,有140多平方米,最“出彩”的5间住房,每间都有一个大窗户,全部用木头做成,窗口装上了蓝色玻璃,窗框抹上了桐油,这在当时还算气派,外面的世界尽收眼底。

  透过那扇明亮的窗口,我猛然发现:窗外的世界变了不少,政策放宽了,被称为“投机倒把”的“黑市”解冻了;一些胆子稍大的村民挑着大米、鸡蛋、鲜鱼等农副产品可以自由买卖了,村民不再“吊死在一棵树上”,可以名正言顺走南闯北做生意了;亿万农民不再死死地捆在一块土地上,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连乡亲们的衣着也花花绿绿了。大哥捞起眉毛扎起须,承包了村里的碾米厂和电灌站,赚来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桶金”;弟弟买来了拖拉机,一天到晚在外为村民犁田、耕地、运肥、拉货;爹带着二哥安心种好责任田,“只要功夫深,土地出黄金”,粮食亩产“过吨粮”;我走出山村,成了第一个进城的“打工族”……我家的家业越搞越兴旺,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村里修通了一条向山外的机耕道,使村民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农家光上了电灯,用上了机械设备。“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已不再是春天的童话。

  农家的窗口,就像我中年时的一双眼睛,睿智深邃。

  2000年,大哥和弟弟突然宣布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拆掉那栋刚满20年的泥砖茅草屋,建成两栋红砖青瓦大楼房!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经过一年苦战,两栋崭新的红砖青瓦屋屹立于白衣港的青山绿水之间,如“鹤立鸡群”。最显眼的是前后两排大窗户,全部用的是铝合金玻璃四开窗,挂上了深蓝色的窗帘,与城里的居民楼没什么区别,赶上了时代潮流。随后,只见窗外绿色的山坡上,不少农家的土砖房变成了“小洋楼”和小别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透过那扇宽敞的窗口,我突然觉得:我国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乡亲们观念更新了,胆子更大了,脑子更灵了,发家致富的路子更多了。一些惠民政策的实施让乡亲们更有“获得感”。2002年,我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有报销”;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皇粮国税,农民种粮、买农机有补贴;2011年,60岁以上的农民有了“养老金”,村里修路国家有“补助”;2017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梦也想不到,我这世世代代的“泥腿子”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后又调到衡阳市委机关工作;大哥一家10口人举家进城,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弟弟到广东做生意,将本地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送上广东人的餐桌,他不但在城里买了门面,还买了住房。如今,我们住房安装的是落地式的“断桥”双层玻璃窗户,不但光线明亮,隔音效果好,而且高端大气上档次。

  站在敞亮的落地式窗前,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温馨舒适,令人陶醉。透过窗口看世界,村里的机耕道已经拓宽硬化为水泥路,通往每个村民小组,路边还装上了路灯,白天晚上一个样。特别到了晚上,村民还伴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与城里人的夜生活没有区别。大家以家乡农产品作为“大后方”,不断开拓“前沿阵地”,由农产品转向了建材、电脑、五金、互联网生意,“百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乡亲们不再烧柴,用上了电和天然气;农民“插田不弯腰,秧在岸上抛”,收割用的是收割机,一个农民种四五十亩田还感到比较轻松。

  窗户的这些变化,不但展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映衬一个时代前进的缩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窗 户
稻香蝉鸣
彼 点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窗 户 2018-07-31 2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