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梁如山,原名梁志熊,1926年出生,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人,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学员,1944年参加过衡阳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期间,梁如山在国民革命军第10军预10师担任师部文书。战到最后时,本是师部文书的他也不得不上了战场,他们班16个人坚持战斗了7天7夜,最后,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因被敌人的手榴弹炸伤脚退下战场而活了下来。
虽然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虽然有过遗憾,但他一直为自己的这段经历感到自豪,并说有什么样的意志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我们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战!”
【抗战经历】
3月16日,天气很好,采访组在当地志愿者梁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怀化市会同县金竹镇一个充满侗乡风情的小山村——坡脚村,拜访92岁的抗日老兵梁如山。
山路崎岖,途中还遇到堵车,一路颠簸到了梁老家里,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热情的梁老见到记者一行的到来,非常热情。
梁老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他外表精神,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梁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目前他跟儿子住在一栋木制小楼里,日子过得不是很宽裕,但是儿孙们都很孝顺老人,这点让老人很欣慰。
少年弃学救国难,黄埔门中练肝胆
从与梁老的交谈中得知,他父母都是农民,家有三兄弟,自己排行老大。为了跳出“农门”,他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因学习成绩出色,考上了当时著名的洪江市(现怀化市洪江区)洪达中学。
1941年,梁如山以优异的成绩入读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时称“中央陆军学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的训练,以能刻苦耐劳,擅长野战、射击、劈刺著称,学生的训练也是以实战为主,对恶劣环境、病痛的忍受,身体素质的提升,胆量与勇气的增加等等,为梁如山过硬的军事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2年,得知战事吃紧、国难当头后,时年16岁、热血沸腾的梁如山激动地对同学说:“毕业也是为了报国,何不早点去?”不久,他便与2名同学约好一起奔赴抗日前线。这事当时轰动了全校,也成为梁如山一生最为得意、记忆最深的事之一。
守城一线兵员尽,文官勤杂赴前沿
两年的行伍生涯,让梁如山褪去当年的青涩冲动,取而代之的是沉稳冷静。在衡阳保卫战打响之前,他在第10军预10师担任师部文书一职。
“当时衡阳城内有五大主阵地,分别是虎形巢、张家山、高岭、五马归槽、停兵山,我们就驻扎在张家山阵地。”梁老回忆道。
虽然已有两年兵龄,但衡阳保卫战是梁如山第一次参加前线作战。战斗打响之初,他还跟着师部指挥官坐镇指挥部,但是战到最后,前线兵员缺乏,弹药告急,各预备队亦已用尽。
此时,军部下令,各部队文职勤杂人员、工兵、辎重兵等能抽调的都要抽调补充前线。梁如山与其他几个文书、伙夫、工兵临时凑成了一个班,一共16人全部被抽调补充前线,与其他一线官兵并肩杀敌。
阵地摸黑肉搏战,分辨敌我靠手感
“我们坚持战斗了7天7夜,战斗打得相当激烈,甚至还跟敌人拼起了刺刀……你说当时的战况有多惨?”说到拼刺刀,梁老神情凝重,“具体是哪一天我记不得了,反正是晚上,日军见硬攻攻不下,就利用晚上偷袭。”
“我们班很多人都没上过战场,有的甚至连枪都打不准,面对敌人最有效的除了扔手雷,就是近身白刃战!”梁老回忆,“当时发现日军的时候双方距离已经很近了,来不及开枪,我们换上了刺刀就直接冲了上去。”
黑暗中拼刺刀,难,且险。而且混战中很容易误伤战友。怎么办?答案是四个字——随机应变。
“夜晚混战中视线不佳,我们就靠‘手感’辨敌,”梁老说,当时他们的军装是棉布的,日军穿的是咔叽布,“黑暗中用手一摸,感觉质地粗糙的就是战友,细腻平滑的则是鬼子无疑,顺势就朝他捅过去……”
苦战月余粮弹罄,血水和盐渡难关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守军克服一切困难,先后粉碎敌人两次总攻。战斗初期,城里物资充足,战士们吃的有大米、油、海味、粉丝、豆类,后来在敌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之下,城内许多地方包括粮食仓库都被炸成了废墟,到最后,官兵们连随身的“保命粮”都吃光了。
梁老解释说,所谓“保命粮”,其实就是压缩干粮,很难吃,但是在断粮后,靠它能维持两天的基本体力。
“在战场上,我亲眼看到阵地附近的两个军粮仓库中了日军的燃烧弹,大火很快就把军粮烧个精光。”梁老告诉记者,大火熄灭以后,战士们在仓库废墟里找了些烧焦的粮食吃,很多人吃了以后都拉肚子。
“但是没办法,大家饿啊,原以为坚守三五天就能解围,结果坚持了数十天,一切都吃光了……”据梁老回忆,又饿又渴之下,他连路面上牛脚印里掺着沙子渗着血丝的水也喝过,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
随着守军弹尽粮绝,人越来越少,梁如山所在的班打到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在一次战斗中,我被手榴弹炸伤了左腿,昏迷过去,后被周庆祥(原国民革命军第10军第3师师长)的部队救了下来,捡回一条命。”
七十年后游故地,忠烈祠中祭忠烈
尽管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梁如山始终不能释怀。脑海里经常浮现的,除了那残酷的战争场面,还有战友们的面容。“在搏斗的时候,在混战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弟兄倒下,自己却无能为力,那是一种比死更难受的感觉……”
2016年9月,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1周年暨衡阳保卫战72周年,在衡阳义工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陪同下,12位幸存抗战老兵从各地赶来,缅怀和祭奠在衡阳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这其中,就有从怀化赶来的梁如山。在南岳忠烈祠敬花叩揖时,老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热泪盈眶中恍惚看见当年那些失去的弟兄。
重游故地,老人还即兴写了一首小诗——《回忆衡阳略况》:收复家园七旬余,血腥惨状更展兴。同人晚年良辰集,烈士长眠万古存。
梁老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抗日老兵而向政府要求什么。“比起死去的战友们,我已经很幸运了!”他说,那次衡阳之行圆了他多年来想去看望老战友的“梦”,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