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绕李利娟的最大争议,还是她的“两面人生”——“爱心妈妈”的光环,和村民与当地政府眼中的“女痞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让人不免疑问,此前对“爱心妈妈李利娟”的报道,是否存在虚构、夸大、信源单一等问题,甚至为了种种需要而故意隐瞒某些事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媒体不能出于宣传目的仅仅呈现新闻人物光鲜的一面,这种虚假的“光鲜”并不合乎实事求是的新闻原则,最终只会唾面自干。
人性更是复杂的,不论是政府对于形形色色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的管理,还是媒体对各种“爱心妈妈”的宣传报道,都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常识。政府既要确保公益事业不被个别人用来谋取私利,也不能将民间公益机构一下子“管死”。而媒体更要严守真实的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让各种各样的“新闻反转”来消解自身的公信力。
——评论员 朱达志
2.应该说,李利娟事件既暴露了监督不到位导致的收养环境不确定性,也直指救济与收养方面制度的缺位。令人欣慰的是,“爱心村”被取缔后,所涉孤儿弃婴也都得到妥善安置。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第一步。更需要建立健全收养的规章制度,让地方和真正的爱心人士在收养孤儿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帮贫济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健康的生活。
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实践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相关部门能做到尽心尽力,就一定能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实现体面的生活。关键在想不想做,如何去做。唯有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评论员 陆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