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清,以“青松挺且直”的坚毅挑起骨科这根“大梁”,他带领团队创新驱动,实现三十多项骨科技术的创新,奠定我市一流骨科地位;他以清醒特立的处世情怀,践行医者仁心,演绎医患情深;他以春风化雨般的授业之智,严谨治学,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传承人”。
坚毅如松,在砥砺中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从2006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衡阳市中心医院骨科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收治病例数、临床疗效方面节节攀升,患者的满意度也在不断增加。他带领年轻医生先后开展了T9—10、T10—11、T11—12多节段胸椎管狭窄并黄韧带骨化症并不全瘫痪后路椎板减压术、颈2齿状突骨折前路微创中空螺钉内固定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活动式外支架固定术等骨科新手术、新技术30余项,填补了省市技术领域的空白,让骨科由“科”成长为“中心”,彰显了其骄人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医疗实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其中不乏筚路蓝缕的艰辛。“是一切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信念让我一步一步坚持走过来。”他说。
前不久,五十多岁的患者李阿姨,因下肢乏力、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走遍省内各大医院,均因诊断不清、病情复杂被婉拒治疗。不死心的她来到了市中心医院,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CT断层扫描,方松清发现了病灶所在——多个节断合并黄韧带增生。经过手术,证实了其“言之所预”。
“相比我们所熟知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变,胸椎管狭窄相对较少为我们所知。许多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同时合并颈椎病及腰椎病,往往导致误诊和漏诊、诊断不清等情况。”方松清介绍道,由于胸椎管和胸脊髓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导致该疾病致瘫率高、手术风险极大,在当时,许多脊柱外科医生均视胸椎手术为骨科手术的禁区。
为了患者“下半身”的“挺直”,方松清顶着重重的压力,带领专家团队日夜讨论,翻阅各种学术资料,终于设计出了一个详密的手术方案:先予椎管、黄韧带切开,后神经根松解和骨性减压,最后重建脊柱稳定性。这项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填补了我市在该技术上的空白,同时也让数以百计的病患重新站了起来。
清修如鹤,在助人为乐中展现医者情怀
2008年湖南那一场冰灾,高速公路上接二连三的车祸,骨科走廊上加满了床,医院停电停水……为确保诊疗安全质量,方松清不顾白天手术的疲劳,晚上,还打着手电筒,逐一为病人诊治伤口,协助护士完成静脉穿刺。
去年春节,农民工廖叔叔在返乡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亲人失去联系,身上钱物所剩无几。方松清暖心地安慰着陷入困境的他:“出门在外靠朋友,你是我们的病人,也是我们的朋友。放心吧,你安心养伤,剩下的困难,我来想办法。”
于是,他一方面让膳食科将每日三餐给廖叔叔送到床头,另一方面设法联系他的家人,同时号召同事们为其捐款,帮助其筹集回家的路费。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廖叔叔的腿伤痊愈了。可年关将至,回家的车票可谓一票难求!归心似箭的廖叔叔正在发愁的时候,方松清为他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并送到了他手上。对此廖叔叔感激涕零,连声道谢,方松清却平淡地说:“康复如初和回家过年,是你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
谨治如钢,在春风化雨中培育骨科精英
一花独秀不是春。在方松清看来,好好培养学生,让他们接下班、好好干,才能实现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在育人方面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不遗余力。在临床上,他将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用自己的医德医风润物无声。除了每周一次定期的学术讲座,他还会手把手教学,手术时边做边讲解,大到解剖层次、小到血管重建,他都一一讲解,不放过一个细节。
作为骨科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方松清以勤求业精,以思求发展。在他的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的带教下,骨科已从一个45张床位的“小科室”,发展为今天拥有四大病区、200多张床位的“医疗中心”。从微到强,从小到大,他直言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打响骨科的金字招牌,不断提升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高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