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栏

  吾

  衡岳菊骨傲秋霜

  ——深切缅怀毛泽建烈士

  他们或艰难求索,或奋斗奉献,或以身许国……奏响人生壮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新征程上,高唱英雄赞歌,弘扬传承英烈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英烈虽已远去,但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今起,本报开设专栏“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通过回望英烈故事缅怀英雄品质、感受民族历史、感奋民族精神,营造纪念、敬仰、学习民族英烈的社会氛围,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伉俪患难洒热血

  忠心赤胆照千秋

  革命年代,红色潇湘大地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毛泽建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曾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八个字高度评价毛泽建的精神品质。如今,毛泽建已离世八十九载,被后人誉为“衡山朱凤”。她美丽的名字如傲霜的秋菊,永远刻在了人们心中;她英雄的形象又似灿烂的朝霞,普照着巍巍衡岳。她的故事,既动人又壮烈,似一首首长诗,说不尽,道不完……

  农运好手张正义,心系苍生斗志高

  敢为革命先行者,勇当校园女先锋

  智勇双全打游击,名声威震敌破胆

  “金凤籽,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象话。” 随着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湘、鄂、赣三省出现了农村大革命的高潮。在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疾风暴雨般迅猛兴起,湖南成为全国农运的中心。1926年夏,毛泽建遵照上级党委指示,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

  受“三哥”毛泽东的感染,毛泽建主动深入群众,注重调查实践,一心只为劳苦大众求得解放而奔波劳累、乐此不疲。她经常到神皇山、园山等地访贫问苦,与农民同吃住、共劳动,向农民讲革命道理,启发其阶级觉悟,鼓励农民团结起来,建立和发展农民协会,铲除土豪劣绅,推翻封建政权。期间,毛泽建带领农民抓了几个最为反动的地主游乡示众,揭露了他们的丑恶面目,清算他们的恶劣罪行,包括霸占田地千亩、残酷盘剥贫农的集兵滩大地主罗老八以及对革命表面支持、背地里却恶意攻击、人称“滚地龙”的劣绅钟云楼等人,伸张了革命正气,鼓舞了群众斗志。

  1927年初,毛泽建作为衡阳县代表到长沙参加省妇联召开的妇女工作代表大会。在了解到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后,毛泽建备受鼓舞。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她返回衡阳,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借鉴毛泽东在广州举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经验,开办农民运动骨干训练班,注重加强学员对革命理论、军事文化的学习,经常亲自授课,为深入开展农民运动培养和积蓄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1905年金秋,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湖南韶山冲东茅塘一户人家诞生了一名女婴,家里给她起了个乳名——菊妹子。1911年,韶山大旱,家计日蹙,无法过活,菊妹子便被接到上屋场毛泽东家中居住。毛家“泽”字辈共有兄弟十人,女娃只有菊妹子一人,加上菊妹子聪明伶俐、善良勤劳,毛家人十分喜欢她。毛泽东父母毛贻昌与文氏膝下无女,便将菊妹子收养为继女 。

  1919年10月文氏病逝,毛泽东闻讯即刻从长沙赶回韶山,为母奔丧。昔日,文氏待菊妹子胜似亲女儿,面对文氏的离世,菊妹子悲恸不已。三个月后,毛泽东父亲毛贻昌病逝,毛泽东因在北京忙于驱张活动未能回湘。15岁的菊妹子只好从上屋场搬回东茅塘,回到双目几近失明的母亲身边。因家里没有劳动力,弟弟妹妹年纪尚小,食不充口,菊妹子就被送到韶山杨林乡的肖家当了童养媳。她内心万分沮丧,渴望再次回到韶山冲,回到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三哥”身边。

  1920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一向主张婚姻自由的毛泽东听闻菊妹子当了童养媳,既恼怒又震惊,便立即将菊妹子从肖家接了回来。后来,毛泽东帮菊妹子解除了封建婚姻,而且给她起了个正式的名字——毛泽建 。一天,毛泽东正要起身回长沙,毛泽建尾随其后。毛泽东疑惑地问:“泽建,总是跟着我做什么?”毛泽建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哥,我要跟你去长沙,去读书,去干革命!”于是,毛泽建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

  冲破封建藩篱门,毅然踏上革命路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叛乱“马日事变”,湖南各地顽固势力趁机反攻倒算。衡岳一带,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湘南特委派毛泽建和陈芬到衡山县开展工作。陈芬担任县委书记兼军委书记,毛泽建担任秘书兼妇女委员。在陈芬和毛泽建等同志的领导下,衡山县委及时总结斗争经验,从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听闻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毛泽建颇受鼓舞。她带领党团员深入集兵滩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武装斗争,组建农民自卫军,成立工农游击队,炸毁伪县政府,破坏敌人电讯设备,多次击败地方反革命武装,处决了一批土豪劣绅等反革命分子,在斗争中不断发展革命武装力量。

  到长沙后,毛泽建求知若渴,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她先是被毛泽东送入一所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后来又到中共湘区委员会创办的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学习。她白天刻苦学习,晚上坚持到夜校听课,还经常向同学们宣传革命道理,积极参加毛泽东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为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推销进步书刊,帮助刻印传单、张贴标语等。在毛泽东的教导下,毛泽建迅速成长,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21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女战士。

  为了适应湘南地区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毛泽建审时度势,在毛泽东的建议下来到衡阳。1923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三女师”)。根据工作需要,改名“毛达湘”,颇具发展湘南革命之意。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刻苦研读马列著作,阅览各种进步书刊。为扩大革命力量,毛泽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发起“旅衡同学会”等学生组织,同进步青年学子一起学习讨论,利用假日到附近的工厂、矿山和农村等地进行调查,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党团组织。

  在如火如荼的学运中,毛泽建结识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生、优秀共产党员——陈芬。1925年冬,毛泽建和陈芬喜结连理,成为亲密无间的革命伴侣。婚后,陈芬受党组织派遣,前往郴县领导农民运动。毛泽建继续留在三女师学习,并担任湘南学联女生部部长,领导组织学生运动。

  毛泽建烈士墓

  由于敌人疯狂地 “剿杀”,中共湘南特委遭到敌人破坏,又因叛徒告密,衡山县委暴露。为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毛泽建和陈芬等同志冲破敌人重重封锁来到耒阳县,协助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作战。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根据斗争需要,毛泽建和陈芬留在耒阳坚持游击斗争。面对险恶环境,毛泽建坚韧不拔,致力于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工作,深入农村,恢复基层党组织,扩大农民武装,亲自担任游击队长坚持战斗,积极配合红军,掩护伤员和家属,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井冈山斗争。

  同年夏,毛泽建和陈芬领导的游击队在耒阳夏塘铺一带与敌人相遇,战斗激烈,终因寡不敌众,两人先后被捕。陈芬惨遭敌人杀害,英勇就义。听闻丈夫牺牲,毛泽建伤痛欲绝。随后,井冈山派来红军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夜袭耒阳县团防局,救出了毛泽建。

  为了不拖累同志,保证部队安全转移,身怀有孕、行动不便的毛泽建坚决留了下来,隐藏在夏塘铺一位农民家里。初夏的一个深夜,毛泽建临盆分娩,生下了一名男婴。不料,孩子清脆的啼哭声惊动了正在搜查的挨户团。敌人立刻找上门来,身体虚弱的毛泽建再次被捕,先是关在耒阳,后又被敌人押到衡阳。而毛泽建唯一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不幸夭亡了。

  敌人费尽心机使用各种残酷伎俩,试图从这个共产党“头目”的妹妹、女游击队长毛泽建身上获取共产党的重要情报。但毛泽建面对敌人种种毒刑拷问,无所畏惧,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消息!”一次,敌人特意派叛变的彭瓒前来指认和劝降毛泽建,毛泽建横眉冷对、义正词严:“怕死不革命,革命不变节,若要我投降,除非日从西出,江水倒流。我宁愿牺牲生命,也决不叛党!”

  在狱中,毛泽建慨然写下遗志:“……我将毙命,不足为奇。在达湘个人方面是很痛快的事了。人世间的苦情已受尽,不堪再增加,现在各处均在反共,这是我早就预料到了的。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还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

  最终,毛泽建被敌人杀害,牺牲时仅仅24岁。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限令三日之内不准收尸,但地下党同志带着几名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暗中将毛泽建的遗体葬于湘江河畔西溪桥头。半年后,迁葬于巾紫峰山麓,并立了石碑,上面刻着:“民国十八年刊,毛达湘女士墓,原籍湘潭人氏。”

  后人有诗颂云:“童年苦难留创伤,心系黎民驰沙场。勇敢机智斗土豪,巧布疑兵歼恶狼。出生入死闯险关,革命火种撒南湘。夫妻碧血染云霞,一代女杰留芬芳。”

  据人民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 2018-04-07 2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