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个上午,我陪同两位老师到衡阳县西渡拜访画家刘求存先生。走进求存先生的家,我并没有急着去欣赏他的画,而是不由自主地走到一扇窗前,扑入眼帘的是一片好似“春风已入江南院,绿树粉黛繁花点”的景色。正前方是蒸水河,不禁赞叹:住这儿真好!想想衡阳县的名人,如王夫之、彭玉麟、曾熙、琼瑶、钟增亚等,衡阳县出个花鸟画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道酬勤,收拾春光入画图
求存一边沏茶,一边招呼大家:“不知这龙井是不是真的?”我被逗乐了,下意识地品了品,觉得香郁、味甘,不管是不是真的龙井,但的确是好茶。
放下茶杯,我注意到房间案台上、地上全是画作。求存不知又从哪抱出一摞画堆放在我们前面。打开画,一股灵动洒脱撞击心灵的艺术感染力扑面而来,弥漫在空气中,这是一种无以言传的感受。我们注意到,这么多作品都是求存最近几个月创作的。恍然间如春风拂面,求存带给我的审美感受如七色之光幻化出诗一样的境界,予我以“坐看云起”的心灵独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很多选择和诱惑,亦有很多考验,唯有抱一方能守恒。这些年,求存深居库宗桥白马塘,勤于研读,每年创作出很多作品。
2001年,他在衡阳市美术馆举办个展,先后十余次在全国、省、市美展中入展或获奖。今年7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得意忘形——刘求存当代中国画作品集》,其作品深受藏家喜爱。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求存画风较单一,而这次拜访,彻底改变了我过去的看法。他在绘画上的潜心探索,特别是对文人画的研究与实践下过苦功。这其中有取得成绩的喜悦,也有摸索、徘徊中的苦恼。
从衡阳师院美术系毕业后,刘求存一直思考画风问题,解决画风问题从何处入手呢?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是他最熟悉的素材了,鸡鸭鱼虾、山水树木、田园农家,入心入脑。要画出乡野气息浓郁质朴的作品,当然绕不过齐白石,齐白石作品中浓厚的乡土气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的明快色彩、简练造型、雄浑笔墨和朴实意境,正是刘求存内心深处苦苦追寻的。他从白石入手,孜孜不倦,然而,历经数年临与创,却鲜有收获。
1998年,经人引见,刘求存有幸拜识了王憨山先生,这次机缘成为其艺术追求中的转折点。
憨山先生正是从白石老人身上吸取了丰富营养,自立“王家样”,名闻天下。聆听憨山先生教诲,他那雄强大气的大写意震撼着刘求存的心灵,正如刘求存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仿佛前世相识——这不正是我心中苦苦寻找的东西吗?”他贪婪地学习借鉴。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刘求存深知其理。其实,齐白石也是经过多次变法,才最终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刘求存大胆实践,从白石、憨山身上吸取营养、力求突破,希望在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上描出一片新天地。
少年结缘,为伊消得人憔悴
1969年,刘求存出生在衡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和大多数农村出生的人一样,他打过柴、放过牛、逃过学,平凡而又贫困的生活也培养了其坚强质朴的性格。读中学时,偶尔看了一本《初中生》杂志,上面刊登的学生书画作品给了他极大的震动。从此,艺术种子在他内心深处萌芽。
刘求存用积攒的零用钱偷偷地买了一支毛笔,一本字画帖,趣味盎然地开始画画写字了。后来,他又遇到了一位美术老师,接触到素描色彩速写什么的,常常是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开始画啊写啊,忘记吃饭忘记帮大人干农活。
初中毕业,刘求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南三师。在那个年代,这对一个山村孩子来说可是一件惊天喜事。一到三师,他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三师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求存很快成了学校的美术骨干,绘画习作经常在橱窗展示,还常被同学拿去留作纪念。他与同学结社办刊物,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等著作。也正是这种阅读经历,为他日后走文人画的路子打下了基础。
1989年,刘求存被分配到离家五十里外的一所乡村小学。在那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工作与生活一度充满种种不开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刘求存决定振作起来,他拿起书本操起画笔,努力找回自我。书成了他最忠实、最贴心的伴侣。每逢周末,必去书店看书、买书,文学的、美术的、书法的一摞一摞地抱回家,微薄的工资让他的日常生活捉襟见肘。他每天四点半起床,练书法,练线条,画画,晚饭后静心读书,赏画,直至深夜。
乡村生活是寂寞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求存却在这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工作绘画两不误。蓦然回首,连他自己惊讶于那满屋“废纸三千”。1993年,刘求存以优异成绩考取衡阳师院美术系,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
博览群书,诗意盎然文人画
“我究竟怎样爱你?让我细数端详,我爱你直到我的灵魂所及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我在视力不及之处,摸索着存在的极致和美的理想。”翻着刘求存新出的作品集,让人联想到英国诗人伊·巴·勃朗宁的诗句。实践证明:只有对艺术对生活怀有深深的爱,方能创作出令人震撼的作品。刘求存选择文人画的路子,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自信。文人画因“文”而给作品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近代画家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优秀的文人画要求格调高雅,翰墨丹青古来即称“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尺就是格调。
文人画也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刘求存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哲学、美学、诗词歌赋,增加学养。同时,他坚持临帖。刘求存的画与一般画家的不同之处就是画里有“文”,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看其一些作品的题句就让人心生欢喜,如:“窗外绿蕉春带雨”、“一枝红透醉烟雨”、“随意春风舞黄蝶”、“收拾春光入画图”、“春风十里弄晴晖”等等,洋溢着诗情画意,常读常新。
有道是,笨拙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而求存在创作上积极求新,特别是其具有青花意境的作品,令人爱不释手。这源于他从画瓷过程中获取的灵感。古代的陶瓷工匠们也有属于自己心中的花草与山水。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的主流品种,属釉下彩瓷,呈蓝色,称青花。厚重、晶莹剔透,极富肌理变化。刘求存用花青颜料在宣纸上创作“青花”,清新脱俗,亮丽雅致。特别是他的荷花系列作品,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表现得淋淋尽致。
他也用简而又简的笔墨描绘花鸟、山水,这些简笔的后面隐藏着他的绘画功力和笔墨神韵。中国画论中历来有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两说,两者都讲究形神兼备,侧重点不同。在我看来,求存的大写意花鸟画已经精彩传神、生动感人。
秋色正好,求存在创作中享受着发自内心的欢喜,因而显得更加富有生气和活力。
画家刘求存近照
但觉春光四面来 (中国画) 刘求存
书画湘军·人物
艳阳天 (中国画) 刘求存
草深无处不鸣蛙 (中国画) 刘求存
扫一扫 同步关注画家刘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