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聂耳骨灰回国
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名剑平,曾用名天虚、鹤、虹子、天山等,1911年12月8日出生于云南省呈贡县龙街。他自幼聪颖,爱好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4岁时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张天虚在省立一中时喜欢文学写作和编演话剧。当时学校组织晚会,常常邀请省立师范学校聂耳的小乐队参加。经过多次接触,张天虚与聂耳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1930年夏、秋,张天虚、聂耳离滇前往上海。到上海后,张天虚加入了秘密党组织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在游行示威、飞行集会中曾担任过“左联”的领队。除参加左联组织的活动外,还用论文、散文、新诗、小说等各种形式进行文艺创作。193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期间,他曾到北平学习“政治经济”,带病写出了47万字的巨著《铁轮》,郭沫若为其作序。茅盾后来在《在香港编〈文艺阵地〉》一文中回忆道:“天虚是个青年作家,我认识他是由于他把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铁轮》给我看,那是1936年初。我发现他是一个朝气蓬勃、很有才华的青年。”
聂耳到上海后,于1931年考入“明月歌舞剧社”,不久加入“反帝大同盟”和“上海左翼戏剧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大陆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歌》等30多首不朽的爱国主义歌曲。
张天虚和聂耳同是革命文艺战士,又是云南同乡,飘零在十里洋行的上海,自然是时常来往,关系特别亲密。由于在上海的活动受到特务的盯梢,1935年3月,张天虚被迫离开上海,到日本东京一所大学读书。同年4月,聂耳也抵达东京。不久,聂耳应日本友人之邀参加“新协剧团”赴京都、大阪、横滨等地演出。张天虚给聂耳送行,俩人约定演出结束后再聚。可没想到的是,这次分开竟成了他们的诀别。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藤泽市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张天虚闻讯后,悲痛万分,立即奔赴藤泽市,与日本当局交涉,收领并火化了聂耳的遗体。张天虚带着聂耳的骨灰回到东京。1936年初,张天虚和郑子平把聂耳的骨灰盒、提琴、日记、衣服等遗物护送回国,交给聂耳的哥哥聂叙伦。张天虚在《聂耳论》中写道:“新兴乐坛是由他一手来奠定了初基。音乐、电影、戏剧合流巨浪的掀起,无疑地他是最得力之一人”,“独当一面的一代艺人,聂耳是当之无愧!”
毛泽东赠送钢笔留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延安成了当时最进步的政治中心,国统区的进步青年纷纷前往延安。张天虚也奔赴延安,参加了由丁玲任主任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通讯股长一职。
西北战地服务团是个综合性的文艺宣传团体,毛泽东曾先后几次找丁玲谈话,他说:“这个工作很重要,对你也很好,到前方去可以接近部队,接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你们在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不管是新瓶新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应该短小精悍,为老百姓所喜欢。要向友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对于毛泽东这些重要而具体的指示,丁玲都向团员们一一作了传达。西北战地服务团也据此发布了相关的行动纲领、成立宣言、通电等。
1937年8月15日晚,延安各界在大礼堂举行欢送战地服务团出发抗日前线的晚会。毛泽东出席了这一晚会,并且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词,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笔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努力扩大党的影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争取抗战的胜利。丁玲在答词中说:“我们战地服务团的组织虽小,但是他好像小河流一样慢慢流入大河,聚汇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了一个洪流,我们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达到此目的,决不回来与诸位见面。”
欢送会之后,战地服务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延安做了40天的准备工作。他们积极排练了十几个独幕剧,此外还编排了秧歌舞、大鼓、歌曲、相声、绘画等。为了提炼宣传内容,他们还在延安街头演出,征求各界的意见,再根据群众反映不断改进、提高。这期间,张天虚潜心创作,突击编写了一些话剧。
在开往抗日前线的前夕,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举行汇报演出。张天虚创作了一个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主题是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民参加抗战。在演出过程中,毛泽东不请自到,由于来晚了,为了不影响演出,他就站在后台一侧观看,等这出戏闭幕时再到前台去。当毛泽东得知编剧是张天虚时,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赠送给张天虚,以示奖励。
9月2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40多人,打着红旗,唱着抗日歌曲,用7头小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用品,浩浩荡荡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他们徒步从延安出发,经延长县,东渡黄河,进入阎锡山统治的山西。在此期间,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翻越高山,涉过大河,白天行军宣传,晚上演出节目,克服各种困难,活跃在抗日前线。他们利用山西、陕西村村都有的戏台作为宣传讲坛,运用大鼓、快板、双簧、相声、活报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抗日救国的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宣传给群众。每次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是迟迟不肯散去。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张天虚还深入山西抗日前线采访,写下了《军训日记》《西线生活》《征途上》等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为抗战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台儿庄战场上的“战地记者”
1938年4月,由云南滇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其一八四师师长张冲与政训部主任张永和(中共秘密党员)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多次与周恩来、叶剑英、罗炳辉秘密会晤。张冲请求中共方面选派工作人员到一八四师工作,而且要云南籍人,以加强该师政治、军事力量。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与延安联系后,抽调张天虚、周时英、薛子正、蒋南生、张子斋、尹冰等赴一八四师。临行前,朱德亲自与几位同志见面,教他们如何工作,如何团结抗日力量,并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好让他开展工作。
在一八四师驻地鸡公山,张天虚等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与张冲见面。初到之时,他们广交朋友,平时教士兵唱抗战歌曲,丰富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不久部队开往台儿庄前线,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周时英任书记,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招收了一批进步青年组成政工队。
一八四师负责驻守台儿庄城寨,并在禹王山一线设立阵地,阻击向徐州进犯的日军。张天虚和战士们一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经常深入前沿阵地采访。张冲很喜欢张天虚,两人经常在师部促膝长谈。一八四师政训部创办了当时中国军队唯一的由军人办的油印报纸《抗日军人》,由张天虚负责组稿、撰写、编辑工作,很受官兵欢迎。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奔波于前线,采访、编报、刻印、写标语、画宣传画等,还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将书报送到前沿阵地,鼓舞士气。晚上则参与轮流值勤、巡逻,防敌特的潜入破坏。
张冲说:“天虚虽是捻笔杆子的,但打起仗来比我还英勇胆大。”张永和也说:“天虚无论行军还是驻防,抑或战斗间隙都坚持记笔记。禹王山战斗中,他是最勇敢的。”在一次战斗中,战士们抱起集束手榴弹,前仆后继向鬼子坦克冲去。张天虚被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在战壕里写下了战地报道《活捉铁乌龟》。在禹王山争夺战中,一八四师的勇士们不怕牺牲,奋勇向前,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终于夺回禹王山,英雄的鲜血染红了禹王山脚下的运河水。张天虚据此写下了报告文学《运河的血流》。在禹王山阻击战期间,张天虚写下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如《台儿庄通信》《记张冲师长》《血肉筑成的长城》《指挥所里》等,除发表在《抗日军人》上外,还分别发表在《云南日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
1938年5月18日,六十军奉命撤离禹王山,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突围转移和频繁的战斗中,张天虚仍忘我地创作,写下了许多血与火的篇章。如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的战地通讯《火网里》、发表在老舍主编的《抗战文艺》上的报告文学《杀过单城集》等。这些作品后来汇集为报告文学集《运河的血流》和《火网里》两个集子,1939年6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9年,受中共南方局派遣,张天虚又到缅甸仰光参加当地华侨报纸《中国新报》的编辑工作,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郭沫若曾评价这一时期的张天虚说:“力疾服务,勤劳有加,尽力启发侨胞,打击敌伪,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矣。不幸疾转剧,咯血过猛,曾亘月昏睡,失去意识,乃不得不回乡疗养。”
1941年1月,张天虚因病回国,8月10日,因肺疾恶化,不幸在昆明去世。其遗体被安葬在昆明西山的聂耳墓旁。两位战友加兄弟的革命志士,在九泉之下相聚。
张天虚在不足30岁的生命旅程中,创作了300多万字的作品,文学界对他的评价很高。1943年3月,郭沫若为张天虚写了一篇长达500多字的“墓志铭”,镌刻在张天虚圆柱形墓碑上。战友张子斋曾写诗悼念:“三寸毛银万里行,刀枪林立气难平。人间丑态从头写,曾使文坛老将惊。”
据新华网
张天虚故居如今成了旅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