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浓墨重彩描绘红军的精神世界
  ——重读《西行漫记》

  李  彬

  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两个月内再版4次。

  1938年1月,兰登书屋在美国出版该书,同年12月出版了中译本《西行漫记》。

  叶嘉莹先生1971年在哈佛大学遇见两位台湾学生,他们向她推荐了《西行漫记》。叶先生读后感叹道:“我很感动,没想到共产党这么了不起,共产党人为了理想艰苦奋斗真是不容易,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真是不简单,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真的很佩服。”

  如果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任继愈提炼的两件大事: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那么,长征无疑是第二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不可能浴火重生,费正清所谓“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将黯然失色。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与之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正因如此,长征的故事壮怀激烈,可歌可泣,大渡河、铁索桥、爬雪山、过草地,构成现代中国激荡人心的集体记忆。而我对长征途中的一幕印象鲜明:野外宿营,篝火映红,红军将士有的用法语唱起《马赛曲》,有的用德语背诵《共产党宣言》,还有的跳起风风火火的俄罗斯《水兵舞》……这幕如诗如画的场景不仅象征着长征以及中国道路的愿景与方向,而且也显示着衣衫褴褛的红军如党史专家陈晋所言其实“很洋气”,这些泥腿子的精神世界原是充盈着现代优秀文化的基因。

  (一)

  1、 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2、 天地间只有一条路和一辆车这是我最想看到的景色。

  3、 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4、 只内战,不抗日,难道这是爱国?

  5、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6、南湖水有你生命的摇篮,井冈山有你奋斗的足迹,历史见证了你不屈的坚强,人民见证了你创造的繁荣,恭贺寿诞,我们的党。

  7、既是要解民倒悬又怎能瞻前顾后,你须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哪怕是最简单的事,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说这是共产党宣传的捏造。然而,亲共的人们却赞颂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

  《西行漫记》

  经典语录选摘

  《西行漫记》

  内容提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重读斯诺的《西行漫记》,别有一番意味。

  这部新闻经典包罗广泛,多彩多姿,将历史的严谨、文学的生动、哲学的洞明、新闻的真切有机融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自谦地说道:“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在春水般清澈迷人的叙述中,斯诺也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画面、故事、细节等,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的精神世界,让世人看到了红军非但不是蒋介石“文化围剿”刻画的草莽流寇。相反,红军是用先进文化塑造引领的,有灵魂、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正是浩浩荡荡的共产主义精神伟力,铸就了“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英雄史诗。

  且不说出现在斯诺笔下的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等领袖或将领,仅看《西行漫记》中一个个普通士兵,就展现了何等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象!

  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斯诺提到一组数据:“要了解这些所谓的土匪,最好的方法也许是用统计数字。因为我发现红军对全部正规人员都有完整的数据。下面的事实,我觉得极有兴趣和意义,是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能说俄语的二十九岁的杨尚昆从他的档案中找出来的。” 其中,有个数据现在看来依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这就是说,他们能够写简单的信件、文章、标语、传单等。这比白区中普通军队的平均数高得多了,比西北农民中的平均数更高。”而且,“所有的连长以上的军官都有文化,虽然我遇见过几位军官,他们参加红军以前还不能认字写字”。

  斯诺记述的一幕幕红军将士的精神图景,既无关苍白的风花雪月,也无关贫血的子曰诗云,而是熔铸着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独立、平等的精神价值,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新文化青春气息,仿佛苏区的新三字经:“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

  (二)

  (三)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斯诺用一个记者的笔触同样写道,你可以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看成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这很可能是红军最有永久价值的贡献。千百万年轻的农民听到了他们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福音,红军真诚迫切的目标始终是要震撼并唤起亿万人民,召唤起他们为“人民当家作主”而斗争,为正义、平等、自由、有尊严的生活而斗争。这种理想,这种信仰,不仅伴随红军走过万水千山,而且也如星火燎原,锻造了一个青春作伴的人民共和国。

  半个世纪前,伴随长征胜利30年,诞生了两部经典曲目,一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创作歌词的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女声独唱《情深意长》。两部作品都抒写了各族人民心目中美丽如歌的长征:无论是慷慨悲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还是深情委婉的“索玛花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都赋予了长征的诗情画意。

  今天重温经典,重读斯诺的《西行漫记》,心中也不由漾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句子:

  想念青春,想念红星照耀中国的日子

  想念斗争,想念他长征时代枯瘦的面容、革命家的腿

  想念真理,想念雄关漫道

  少年中国如麦浪般前赴后继……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所著。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上世纪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浓墨重彩描绘红军的精神世界
衡阳晚报版面五A05浓墨重彩描绘红军的精神世界 2017-07-22 2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