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本报讯 汛期即将来临,防汛备汛工作逐渐“升温”。昨日,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2月底,我市已完成90%以上的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其中,2016年度中小河流、水土保持、山洪灾害、四水治理、栗江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项目均100%完成。
据了解,我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每年汛期(4—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49%,且多暴雨,易发山洪和洪涝灾害。每年夏秋(7—9月)的降雨量仅为全年的19%,易出现晴热少雨高温天气,是“衡邵干旱走廊”的重点区域。
为有力推进今年的防汛工作,市防指不仅及时修订完善了防汛度汛方案预案,还派出6个督查组对全市12个县(市)区、5个防汛重点单位进行了备汛工作大检查,共排查出水利工程隐患110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1643处、城镇重点内涝隐患9处,分别制定了应对整改措施。同时,市、县两级政府及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补充防汛抗旱物资,共储备编织袋18万条、砂石9.8万方、木料5.3万方、冲锋舟58艘、橡皮艇45艘、机动船115艘。目前,市本级和各县(市)区、乡镇(街道)都组建和充实了防汛抢险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