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天府”和“桃源”的地方
印象井头江之“古镇篇”
八月中旬,暑热还没有消退,我冒着烈日去乡下采风,在途经井头镇时,我走不动了:这里的风光和文化使我醉了!
我找到一个向导,姓颜,很快我们成了朋友。
他说,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入井头江,都要翻山越岭。
原来,这井头江坐落在衡阳、邵阳、祁阳“三阳”交界处的一个封闭式小盆地里,四周群山环抱,是树的海洋,竹的世界。中间是山丘和田园,溪塘遍布,稻菽飘香,“大旱而不旱,大涝而不涝,大乱而不乱”,被称为“小天府”和“大桃源”。小镇里的一位文人用“木桥石径连山寨,竹海松云掩玉泉,两镇灯光千岭月,一川春水五湖烟”来形容这盆地的美丽。明朝初年,这方圆百里的盆地就被划为“长乐乡”,上世纪后期被称为“长乐区”。到1995年才分为两个镇。
井头江不是一条江,它是一座古镇,处于盆地的腹地,武水的中游。它依山傍水,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建筑物随山顺河弯成一钩新月状,与青山蓝天相映衬,风光独好。因为小镇有一口出名的井,井的一头是江,古人把它称作了“井头江”。
相传明朝后期,兵部尚书刘舜海的后裔们为避战乱,闻说衡邵交界处有一个世外桃源,驾舟从湘江出发,过蒸水,沿武水而上,在姜公庙登岸,插标为记,占据了从泗水站到皇城庙一带的土地,并临武水筑屋聚族而居,又开起了一二家店铺,后来逐渐成了一个小镇。镇上的人们将小镇店铺砌成“木屋”式,整齐划一,共108家,分为“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和字号”四个部分,构成“天地人和”一个和谐的整体,表达了他们的家园理念……
夜里,我就住在这古镇边靠近武水河的一栋民居里,竹树掩映,清风习习,凉爽极了。我和颜向导站在阳台上,看武水河中的月影。
颜向导还在向我讲述他的小镇:“别小看我们的小镇,王船山来过,陈圆圆来过,好多文人墨客来过呢!”
“真的?”
“不骗你。我们小镇有‘三宝’呢——
一宝‘武水河’。它源于盆地西部的‘三面山’,河水是从青青的竹林里、苍苍的松树林里、光光的石板上流来的,是从稻田、小麦地、油菜地里流出来的。清朝末年,这河的两岸还是古树参天,河比现在宽得多,水又碧又亮,小木船从现在的县城西渡溯武水而上,直达小镇,还可以把船划到上游的关市镇上去。知道不,武水河的下游有一个美丽的湖,叫织女湖,好玩呢。
二宝‘大云山’,在我们镇的西北部,位于衡邵边界,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王船山在山侧隐居了三年,申泰芝在山顶炼过丹。现在户外活动者最喜欢爬的山就是大云山,他们称这山是‘衡阳最美的山’,也是一座‘养在深闺人不识’未被开发的‘野山’。中秋的时候,你来大云山摘野生猕猴桃,一天可以摘一麻袋,不要钱,很好吃。
三宝是我们井头江的豆腐。我不说了,你会流口水的……明天我带你去街上猛吃一顿,让你乐不思蜀……”
诱惑多多。我放弃了原来的采风计划,决定在古镇多住几天,到周边多走走,多看看,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尝尝美食,说不定意外的收获会接踵而来呢。
(撰文:野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