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耒阳仁义镇有座百年节孝亭
■本报记者 罗文鹏 通讯员 刘素娟
  节孝亭,是古代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褒奖妇女守节孝道,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杆。凡守寡贞节,又孝事翁姑,在村中有名气的,就由地方官员申报,朝廷批准,赐建节孝亭或牌坊,树为节妇典范。如有寡妇育儿成才,考试做官者,也可直接向皇帝申请,建亭坊表彰母节,并立碑以流芳百世,故有“一座节孝亭、百年辛酸泪”之说。

  171年前,耒阳市茶丰村的谭辉球老先生为彰显慈母谢太君的功德,弘扬节孝,报由当地县令奏请朝廷准许修建,亭内石柱上的碑刻记载其母谢太君的节孝事迹:谭母谢太君,时年十八与谭公结为夫妻,婚后半年,丈夫就不幸去世了,并留下遗腹子一位。自此,谭母谢太君“躬亲抚骨、彻尽其力、日耕夜纺、举持家务、钱米出入、内操外持、有条不紊、谦恭贤淑,闾里堪赞、孀居四旬、母仪桑梓”。正是因为有了谭母谢太君的坚贞不渝、忍辱负重,才求得家业旺盛,后嗣兴达。

  谢太君节孝事迹记载入本地谭家湾的《谭氏通谱》中,当时有举人谢斌路过此地,仰其贞洁孝道,赋诗一首缅怀:“深羡金门阃范彰,冰心应与月同光。偶成半载频分镜,夫背九旬始弄璋。能抚遗骨成伟器,还瞻后裔满华堂。历观节孝从来少,从古至今堪赞扬。”

  孝,为百善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老的节孝亭是封建社会产物,更是维护封建道德的标志,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另一层面的教育意义。

  在耒阳市仁义镇茶丰村,有一座古老的节孝亭,系清道光25年(1845)由本村人谭辉球为其母谢太君所建。171年来,它伫立在漫漫古道边,默默经受着岁月的洗礼,诉说着古老的往事。

  <<一座节孝亭,百年辛酸泪

  建于清代的节孝亭   刘素娟摄

  古亭建造朴素,形态庄重,呈东西走向,木石结构,长8米、宽6米,占地面积48平方米,由6根大石柱支撑整个亭身,亭脊置花瓶状石雕。亭内左右第二根中柱刻有建亭纪事,纪事碑刻长7米,宽约5米,左侧横梁上阳刻“节

  <<建亭为彰显母亲节孝,同时也造福他人

  孝风高”四字,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体已模糊不清。亭梁为三条方木梁,硬山顶,飞檐翘角,上饰狮凤纹,柱顶垒架木质抬梁,工艺比较精美。亭脚基石宽27厘米,高23厘米,为长方形凳状,可供游人落脚避雨休息。 

  经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节孝亭一直守候在古道上——由耒阳西乡地区通往邻县常宁阳嘉州山冲(当地俗称十里洞)。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座古亭在彰显谢太君感天动地的节孝之余,为那些旅途劳累,干渴难当、行迹匆匆的来往行人,提供了一方阴凉歇脚之处。建亭的人,也是为社会大众做了一件大善事。

  据了解,茶丰村的节孝亭是我市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清代古亭类建筑之一,曾记载入1997年《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乡土文学《诗礼洞记》中。它的存在和发现,填补了耒阳古亭遗存类型的空白,也丰富了耒阳作为“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清代地方风俗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些都超出本地区村史或族谱的范畴,属于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耒阳仁义镇有座百年节孝亭
衡阳晚报版面四A04耒阳仁义镇有座百年节孝亭 2016-08-02 2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