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志愿者义举的触动,2009年,她开始走上公益之路。七年来,从一名志愿者协会成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她是衡阳市义工协会副会长刘杏贻。
找工作考虑的第一要素是能否双休,因为这样她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公益。上班日,利用不忙的时候以及午休时间,写方案、联系赞助者或者赞助企业;双休日,奔波走访于学校以及家庭,审核资料。一整年下来,自己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用协会成员的话来说,她不是在做公益,就是在做公益的路上。
她是衡阳“免费午餐”项目的负责人,接手这个项目已有一年。目前,已有两家学校开餐,一家学校试餐,四家学校上报资料进行审核。“山区的孩子们生活条件比较差,当时知道这个项目时,我就决心要让它在衡阳‘开枝散叶’,让孩子们能吃上更好的饭菜。”刘杏贻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爱心人士加入公益队伍,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一份“爱心午餐”。
在协会成员的眼中,刘杏贻是个做实事的人。她一直致力于助学活动。七年来,她所在的助学部已解决了几百名贫困孩子的学费问题。
志愿者黄军常常参与到刘杏贻的公益活动中,在他印象里,刘杏贻是孩子们眼里最亲切的阿姨。去年寒假,刘杏贻和志愿者们多次走访各县(市)区贫困学生,给贫困学子送去“爱心温暖包”。黄军告诉记者,衡南县有一名在一所山村小学读书的贫困学生小正语(化名),与七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徒四壁,让人看了心生凄凉。看到这一幕,刘杏贻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了新衣、新书包。
“她总是为别人着想,只要发现身边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便想着如何能尽快帮助他们。公司的同事和领导在她的带动下,一部分人也走上了公益之路。”同事谭容说,她就是在刘杏贻的带动下加入志愿者协会的。
刘杏贻与贫困学生合影(右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