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以上的农庄的管理处于粗放式管理,没有形成规范性管理体系;
(2)80%以上的农庄没有信息管理技术运用方面的意识;
(3)80以上%的农庄的开发,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
(4)70%以上的农庄没有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5)70%以上的农庄不知道如何制定农庄的总体营销战略;
(6)90%的农庄在整合应用广告、公关、网络、促销策略上有困难;
(7)50%的农庄对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农庄的定位该是什么。
调查二:2015年对湖南省50多家国家级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人才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学历情况:
研究生0%、本科9.43%、专科26.42%、高中45.28%、初中及以下18.87%。
(2)专业人员情况:
专业人才35.85%;非专业人员64.15%。
(3)休闲农业专业人员情况:
休闲农业专业0%、农业专业12.70%、旅游专业15.87%、管理专业36.51%、其它专业35.92%。。
调查三:定位农家乐模式
这部分人为增加收入可能更倾向选择打工,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承包地创业,顶多发展至种养殖大户。目前,极少数有想法和有资金能力的人,会办一些“农家乐”,但在菜品、服务、卫生、创新等方面,还没有能力进行投入和改变,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因为一旦需要改善完善,必定增加投入,农家乐盈利水平有限,规模偏小,见识不广,难以做到,所以说农民农家乐的层次不能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产业潜力,加之多数农民习惯于单干,不能按法律、规则联合成农民合作组织,堵塞了可以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潜力的有效通道。
调查四:投资人懂农业的不多
他们是休闲农业的投入主体,这类人虽然有钱,但懂农业的不多,部分投资人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农业上,加之土地等事关资产形成的政策还不到位,一些投资人表面在办农庄,实际上都在指望土地政策的宽松和土地增值,所以现在的农庄我们很少能看见成规模的、现代技术的、与传统农业大不一样的农业产业,更谈不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农业商业模式了。不研究农业、不研究农业新的商业模式、不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投资人不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体现。
调查五:教育与服务机构学术研究滞后
我国的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各种旅游学院等,其学术研究滞后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休闲农业理论研究和产业延伸、人才培养等方面,多数还不能够有效引导、更不说预先引领了,部分高校有一些成果也很难顺畅地到农民和投资者手里。休闲农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要研究和需要理论指导的方面很多,没有卓有成效的休闲农业理论研究其产业的持续发展是很难的。为休闲农业服务的规划、策划机构等,多数人还在摸索和为生存而战的境况之中,产业挖掘、经验积累,观念创意的先进性既存在欠缺又不一定合乎市场的要求需要。一些媒介媒体等,多少都是赚表面的吆喝与热闹,自然更不会研究休闲农业。其他为产业服务的金融、品牌、网络、信息等行业也很少将休闲农业纳入其视野之中。
调查六:政府主管部门认识不深
目前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县市一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对休闲农业认识不深,从文件到文件,从概念到概念。而休闲农业目前还是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些概念本来还无定论,一般就停留在人云亦云上,没有真正的研究本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性质、本质。如领导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的创建,不问条件,不对照检查,看重的就是带来荣誉的那块牌子,休闲农庄是不是有效整合了农业产业资源,是不是提升农业产业价值,是如何提升如何整合的就不太费心了。没有系统的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措施,自然也不能适应和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据《休闲农业职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