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矮驼聪明绝顶 善对联能文会诗
解缙4岁时方会说话,因生下时个子小,长得像一只田螺,父母都不喜欢他,叫他“矮驼”。
解缙5岁念书,闻一知十,不到两年,四书五经烂熟,会文、能诗、善对。一天早上,母亲对他说:“解缙,先扫地,然后将鸡笼里的鸡放出来。”解缙答道:“好,打扫厅堂地,放出笼中鸡。”他母亲笑骂道:“矮驼鬼,你又在作诗呀。”解缙回道:“明明在扫地,硬说是题诗。”
解缙家门前,是一个员外的竹林,平时看守很严,有人在竹林旁边时,就会挨骂。解缙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你有竹林,我有书本,你发你的财,我读我的书,总有一天我要比你更富裕。”于是,他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员外一看,自己的竹林倒成了他写对子、显示才学的材料,一气之下,把竹子全砍掉头。 谁知解缙又在对联下边添一个“短” 字和一个“长”字,对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竹子短了,解缙的书却增多了。员外气得眼睛翻白,却奈何他不得,索性把竹根也挖了。谁知解缙又在上联加一个“无”字,下联加一个“久” 字,对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久。” 员外看了,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借物寓讽不畏强 金銮殿上闹乾坤
解缙在少年时就不畏强权,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那么大的才华,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有意当众奚落他。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李家人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解缙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担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蛤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
酒过三巡,李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鸣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解缙举杯祝酒:“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李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泼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入朝为官后,很多同朝大臣妒其才华,经常为难他。在金銮殿里,有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对玉桶,作为传国之宝,谁也动不得。有一天,几个大臣指着其中一只玉桶,对解缙说:“都说你胆大,看敢不敢打掉这只玉桶?”解缙笑着说:“这有啥?”说罢,“哐啷”一声,把一只玉桶打碎了。朱棣大怒,责问解缙打碎玉桶的原因。“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掉了一只玉桶。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朱棣拍案:“对呀!打得好!”几个大臣又围住解缙:“解大人,要是你敢打第二只玉桶,就算真有本事。”解缙说:“这算得什么?”说罢,“哐啷”一声,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朱棣大怒:“解缙,你刚才说只有一统江山,现在你为什么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解缙奏道:“玉桶江山,脆而不坚,铁桶江山万万年。为了陛下皇业永固,还是打掉玉桶换成铁桶吧。这样江山就会像铁桶一样,万代相传了。”解缙的话说到朱棣的心坎上,他立即下令铸一只大铁桶放在金奕殿上。
千人纂修促大成 《永乐大典》遭焚毁
纂修《永乐大典》是解缙一生中最引人关注的事迹,这源于他在陪明太祖读书时的想法。当时解缙就发现明太祖喜欢读一些杂书,如汉代刘向的《说苑》、宋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等。他对明太祖说:“这些书,有的内容荒诞,有的杂乱无章,不值得多花时间细看。”他想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的儒家学者,一起编纂一部新的、内容丰富的类书。但明朝刚建国还不久,此事被耽搁了。
明成祖朱棣夺皇位后,为了笼络人心,并炫耀文治武功,决心请一批读书人编一部有特色的大书。他交待编书的宗旨是:编成的书既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怕浩繁,又要作分类,按韵编排,便于查找,好像从口袋中拿东西一样方便。
公元1403年,明成祖下令开始修书,主编就是解缙。解缙召集了147个读书人,分头编纂,第二年底编成,名为《文献大成》。但明成祖很不满意,认为搜集范围不广,记载的内容太简略。公元1405年农历正月,明成祖当面指示解缙重修《文献大成》,这次加派了大臣监修,还增设了正、副总裁,先后选派官员及全国各地的饱学老儒两三千人参加纂修。公元1408年,重修的《文献大成》终于完成,光目录就有60卷,正文有22877卷,约3.7亿字,装订成11095册。明成祖亲自写了篇序言,将书名改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搜集了8000多种古代文化典籍,可惜的是,当时此书没有刊刻出版,除正本外,仅仅抄写了一部副本。明朝时期就有一部下落不明,另一部到清朝还保存在“皇史成”中,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被一把火烧毁了,至今只剩下零星的几百册,散落在世界各地。
资料图
文坛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