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雾致高速公路200余个收费站关闭;北京单站PM2.5浓度近千,年内首次发布大雾、霾、空气重污染三个橙色预警……华北多地雾霾爆表,程度之重创今年纪录。
本轮雾霾天气为何来势凶猛?面对重重考验,“清新中国”未来如何实现?
○地标被“霾”没 多因素造成持续污染
11月27日开始,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已持续至第5天。雾霾面积一度扩大到53万平方公里,京津冀至关中平原多地PM2.5爆表,11月30日当天北京35个监测站23个达六级严重污染。
一些地标性建筑凭空“消失”,两栋相隔几十米的大楼竟然“互不相望”,车辆行驶至十字路口却看不清楚交通灯指示,医院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在连续阴暗灰霾的天色中,人们纷纷将自己“武装”起来,空气净化器、PM2.5活性炭口罩,与防霾有关的商品迎来销售“井喷”。
一时间,“供暖性雾霾”成了网络热词。对此,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供暖只是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取暖结构不合理和区域性燃煤污染是主因。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城镇和农村建筑的采暖是依靠燃煤,而且存在大量低质煤。城市大院、农村民宅使用的独立小锅炉比较多。而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研判,本次重污染期间,与燃煤污染排放关系较为密切的有机物、黑炭等浓度增长曲线基本同步,反映出区域燃煤污染的重要影响。
特殊的气候背景和极端的气象条件,也是此轮华北雾霾的重要诱因。2015年是有历史统计以来的“最强厄尔尼诺年”,11月华北地区多次强降雪,化雪后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了污染持续积累。
○应急预案纷纷出台,重压下仍有企业“伸出黑手”
11月29日,北京发布今年首个橙色预警;11月30日,河北、天津陆续发布橙色预警。中央气象台预测,12月1日下午至夜间,为污染最强时段。
雾霾之下,一些地方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北京市教委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橙色预警指令,要求学校停止户外活动,并根据所在地区情况自行调整课程安排。部分学校已启动“停课不停学”预案。在连续雾霾天里,这样的应急措施既是必要之选,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环保部门督察和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企业、部门对雾霾和部门要求“选择性失明”,令大气环境不堪重负。
事实上,纵观历次严重雾霾天气期间,“高压下的违规”屡禁不绝。特别是,近年来“雾霾下乡”趋势突出,一些企业为逃避督察、降低环境违规成本,将厂子迁到偏远乡下,给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检查带来重重障碍。
○三个“橙色预警”齐发 “呼吸之痛”何时缓解?
12月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过程仍在继续,首次齐发空气重污染、霾和大雾三个“橙色预警”,市民深感“呼吸之痛”。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环保部先后发布了多个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及时制定并完善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的应急预案,根据污染级别,建立响应机制。根据北京市规定,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分别指预测空气重污染持续1天、2天、3天、及3天(72小时)以上。不同的预警级别意味着不同的治霾措施程度。例如,“橙色预警”时,实施包括停工、停产在内的“四停”措施;发布一级“红色预警”时,进一步严格“四停”措施的同时,企事业单位根据空气重污染情况可实行弹性工作制。
专家指出,“治污减霾药”其实没少吃,效果为何难如人意?根本上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方式和观念没有转变,过度依赖“黑色GDP”,而忽视“绿色GDP”的建设。
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场严峻的“呼吸保卫战”。近年来,环保国策入法、污染信息公开、按日计罚,政绩考核方面,各地政府已经向着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产能过剩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转变……随着一项项政策和制度的改进,人们期待未来的空气质量会逐渐好转。
此外,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有专家建议,唯有打破治污“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启动碳排放交易权,运用市场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缓解“雾霾中国”的“呼吸之痛”。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