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所以对毛泽东倍加呵护。1898年毛泽东5岁,为祈求长命富贵,母亲文氏领着他来到韶山观音石前焚香跪拜,认了“石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从此,父母家人以及乡人都叫他为“石三”或“石三伢子”。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因其仰慕梁启超(号任公)的犀利思想和泼辣文笔,便以“子任”为笔名,其意为以天下为己任。
1915年下学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长沙各学校贴出《征友启事》,“启事”署名为“二十八画生”。二十八画即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毛澤東)。两年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论文《体育之研究》亦署名为“二十八画生”。
也是在一师求学的时候,一次毛泽东写信给杨怀中老师(即杨开慧之父),署名“毛学任”。杨问:“这是何意?”毛答:“学梁任公。”杨随即拿出一部《胡文忠公全集》送给毛,要他学习胡林翼(字润芝)。毛反复阅读此书后,改字为“学润”。杨说:“司马卿崇拜相如,改名相如。你既尊敬胡林翼,就改字润芝好了。”于是毛泽东又改字“润芝”,或写成“润之”,有时还写作“永滋”、“咏滋、”“咏芝”或简写成“润”,这大多为近音所致。
当时,毛泽东还有个“毛奇”的外号。这个名字本是德意志建国时一位赋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德文为MOLKT,音译为毛奇),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外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志向非凡,才华超群,深受学友们的爱戴与推崇。
1929年7月至10月,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由陈毅接替),去福建农村治病疗养,他化名为杨引之,夫人贺子珍则化名为贺紫英。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正确观点和原则,未被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理解与接受,于是毛泽东“病”了。隐退闽西,审时度势。其“引”为“隐”的谐音。
193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写信给国民党统治区的老同学易礼容,署名“杨子任”,毛泽东和老同学以“子任”共勉,意在希望对方和自己一道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共同努力。以杨姓则寄寓了毛泽东对前妻杨开慧烈士的无限深情。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向陕北、山东等地发起重点进攻。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找歼敌良机,党中央决定将中共机关撤出延安。毛泽东说:“我们不可能固守一城一池,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解放南京、上海,解放全中国。在胡宗南的强大攻势下,现在守延安则失延安,暂时离开延安则得延安。”这时,毛泽东化名“李得胜”。(同时,周恩来化名胡毕成,任弼时化名史林)。那“李得胜”的谐音,即“离得胜”,意为现在离开延安,则今后得到延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在上述众多的用名中“毛泽东”这个名字无疑是最响亮而又最令人崇敬的。
1942年冬,陕北边区的赶驴老汉李有源,情不自禁地放开歌喉唱响了《东方红》,以表达他对毛泽东的敬爱与感激之情——“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名字中的“泽”是按辈份取的。
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创修《族谱》时,从第七代起(太华公为第一代),制订了固定谱系,恰为一首五言诗:
立显荣朝士 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 世代永承昌
孝友传家本 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 风雅列明章
毛泽东的辈份为诗的第三句,属“泽”字辈,故应取“泽”。至于“东”,古人以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伯仲叔季,取其老大之意。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为兄弟中居长,理当为“东”,这便是毛太华公第二十代孙毛泽东派名(正名)的由来。
大文豪郭沫若出于对毛泽东的无限敬佩,曾挥毫作对,把“泽东”和“润之”四字,分别巧妙地嵌在联首和联尾:
泽及中华十亿万人民皆被润
东升红日五千年瘴气尽收之
郭老以人名入联,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光辉业绩,实为古今绝唱。
据新华网
梳理历史上的10次俄土战争
开国元帅朱德:
21年从未领过元帅工资
1956年9月17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大家作出了表率。这位名列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的开国功臣,从不居功自傲,至始至终都对自己严格要求。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21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盘菜是两素一荤。即便是这样简单的“特灶”也只有他一个人才能吃到,而他的夫人康克清一般都是在普通食堂里吃饭。按照当时的伙食标准,这仅仅是一个中层干部的水平。只有到了节假日,孩子们回到家后,全家人才在一起吃饭,但也只是一些家常便饭而已。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平时,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
据人民网
伟人毛泽东(资料图)
名人故事
历史上,土耳其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一直展开长期竞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控制黑海的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进行过长期对抗和竞赛。
冷战时期,土耳其认为遭到苏联从南到北的挤压,这种高压导致土耳其选择了与西方合作,并与于1952年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西方反对苏联的桥头堡,处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极争霸的前沿,以此换得北约成员国集体保证土耳其的安全与独立,并巩固了土耳其的亲欧洲和亲西方的意识形态。
冷战后,土耳其逐渐开始奉行独立于北约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俄土关系有了转圜之机。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进行合作,分享在黑海地区的利益成为土耳其的一种选择路径。
以下是历史上的10次俄土战争简要梳理
第一次俄土战争 (1676年-1681年)
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第一次较为重要的战争。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发生的战争。1676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都没能分出胜负,于1681年签署和约,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俄国对第涅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
第二次俄土战争 (1686年-1700年)
1683年7月土军围困维也纳。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1695年及1696年俄皇彼得一世两度进攻亚速海,被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的联军击败。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进行的泽特战役中大胜土军,俄军占领了顿河河口。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俄国获得亚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年-1713年)
1710年,土耳其军遂北伐,收复顿河河口。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军队的重围。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其被迫放弃亚速,并需拆毁亚速海沿岸的防御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统治。
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年-1739年)
1735年底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乌克兰和高加索成为了战争的借口。在1736年,俄国的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但是,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俄军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1737年,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年-1774年)
第五次俄土战争是发生在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一场影响重大的战争,其主要结果是南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和克里米亚从此被沙皇俄国控制。战争一开始俄军的名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很快轻松打败了巴尔联盟的军队,在1773和1774年间多次取得大胜。在海上战场,俄军最终于1770年的切什梅海战消灭了土耳其海军的主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不得已于1774年7月21日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俄国得到割地赔偿和二百五十万卢布的战争赔款,同时还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
第六次俄土战争 (1787年-1792年)
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对俄开战。在1791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7月9日,俄军主力在默钦战役中重创土军。1792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木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国作了充分准备,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了黑海不冻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战争 (1806年-1812年)
1806年,奥斯曼帝国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不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了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尽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俄军投降。土耳其于1812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比萨拉比亚。
第八次俄土战争 (1828年-1829年)
1828~1829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的斗争所引起的。此时正值希腊人摆脱土耳其统治的希腊独立战争,俄国趁火打劫,法国也支持希腊,英国诗人拜伦率领一支志愿军赴希腊作战,土耳其与埃及联军战败。1829年9月,俄土双方签定《亚得里亚堡和约》,土耳其向俄国割让外高加索沿海的领土。1832年,土耳其被迫承认希腊独立。
第九次俄土战争(1853年-1856年)
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最后签署的巴黎和约使俄罗斯丧失了几乎历次对土战争的成果,这也是土耳其在对俄作战中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
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
1877年4月24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从巴尔干半岛及高加索两地发动进攻。俄军主力进入罗马尼亚后,6月及7月在不同地点渡过多瑙河,12月攻占土军重要据点普列文,次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被迫接受俄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最后1878年欧洲列强在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并以《柏林条约》取代《圣士提法诺条约》,保加利亚、东鲁梅利亚改由土耳其保护,土耳其赔款2亿卢布。
据人民网
史海觅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