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面十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
  →

  世事绘

  谢京辉

  近日到一个公共场所参加活动,很多人在议论一个“感谢不吸烟”的招贴。对此点赞的不少,认为这是一句文明话,体现了对受众的尊重、信任、肯定,反映出的是素养。在社会上,很多禁止语都带有教训的口吻,诸如“禁止吸烟”“不准损坏”“不准做……”等等,多年来,受众对这类宣传招贴往往熟视无睹,各种被禁止的行为有时还有增无减。现在改用这样的语言、语气宣传,对受众既是提醒又是鼓励,让受众感到亲切又受到激励。把受众当成共同体而不是对立面,体现出对受众的一种尊重、平等的态度,这不仅是方法问题,也是理念问题,从中也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禁止语,主要是为了提醒告知义务,引起受众对一些事情的关注和重视。有许多禁止语不具有法律作用,正因为如此,按照礼仪还是“先礼后兵”为好,千万不要“先兵后礼”,把受众视为对手,甚至管教对象,这将损伤其自尊心。一般只要未有触犯禁令,还是以用善意的文明话提醒为主,相信大部分受众是有觉悟能遵守有关规定的,那些一意孤行者在舆论谴责下,其不端行为也会有所收敛。

  禁止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一个文明大都市,如果到处张贴措词严厉的禁止语,并不表示这座城市文明程度很高,反而会造成负面效应,外界也会对该城市产生此类问题严重的错觉;从内部看,市民生活在此类禁止语的包围中难免会有不适感。此类禁止语应该随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而减少,关键是要使人们行为的文明成为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来自思想认识的提高,而思想认识的提高需要文化的熏陶,通过文化素养的培育,也许能从根本上减少不文明的行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第A17版:版面十七
   第A18版:版面十八
   第A19版:版面十九
   第A20版:版面二十
   第A21版:版面二十一
   第A22版:版面二十二
   第A23版:版面二十三
   第A24版:版面二十四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
女大学生别急着“资本营运”
做足事先准备,何惧“出游”变“出忧”
衡阳晚报版面十六A16禁止语里的文明话 2015-11-11 2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