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小青
本报讯 衡阳县演陂镇方工村有一片枣园,经过四年多的生长,如今成熟的中秋酥脆枣挂满了枝头。昨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20多名村民正麻利地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再由快递公司将甘甜的中秋酥脆枣运往全国各地。
果园的主人叫李孝平,30多年前从这个村子走出去,打拼了一番事业, 2011年,事业上已颇具成绩的李孝平回到家乡,成立了衡阳县树德堂中秋酥脆枣种植合作社,流转了50亩土地,分两批种植枣树。 “两年挂果,四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2000斤。”李孝平细数着这些“宝贝”的优势。“采用生态种植,我们坚持不打农药,春夏虫害多发季节会采用生物除虫法。果园还放养土鸡,不仅可以吃虫,鸡粪还可以增肥。”
伴随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与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商业触觉敏锐的李孝平决定搭上这趟顺风车。他为自家的枣子开设了微店和网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和新疆等地,每天销售量达1000多斤。
为了让客户吃上新鲜的酥脆枣,李孝平和快递公司签约,通过航空方式运输,24小时送到客户手中,即使偏远地区送货时间也不超过48小时,并且一律包邮。
李孝平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较早的一批“创客”。1993年,他凭借自主研发的“旋窑生产线计算机中央集中控制系统”拿下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受到了时任团中央书记、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
成熟的中秋酥脆枣挂满了枝头。麻安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