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弟弟去北京上大学。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地球人都知道这个愿望。说起来也惭愧,其实是我自己喜欢北京,却最终梦想落空,只好寄托弟弟能帮我一尝夙愿。
本来,于我而言,北京只存在于《我爱北京天安门》这种歌谣中。因为北京太过遥远,1700公里对于还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是天堑。于是,爸爸常带我去看火车,那时候几乎全是绿皮车,只有进京的火车才是红色,连列车员的制服都格外笔挺。每次我都渴望地看着红色的火车呼啸而过,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可以坐上这种“高级火车”。爸爸就会鼓励我:“好好读书,将来就可以去北京上大学了”。
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可最终让我对北京如此念念难忘,却是命运不怀好意的玩笑。
不用等到高考,仅仅几年后的1998年,我就被命运推向了北京。从此,北京就在我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此,我的一喜一嗔,都紧紧地和北京联系在了一起。
我为什么喜欢北京?我喜欢在开足暖气的房间,摆脱厚实笨重的棉袄,只需穿着秋季常服,趴在窗台上,数着窗檐下的冰凌;我喜欢喝那撒着葱花、淋着酱油的咸豆腐脑,我喜欢吃外层还裹着冰的糖葫芦;我既喜欢北京的国际范儿,又深爱它的古典雅韵;我既中意王府井热闹的商业中心,又热爱藏着四合院的胡同。可以说,北京满足了我对城市的所有向往。那时候的北京,空气还非常好,碧空如洗;那时候的北京,还不是堵城,坐着公交车欣赏沿途的风景,说不准哪段风景的背后就藏着历史的沧桑。但是,我真正喜欢北京的原因仿佛又不这么简单,因为上述的不少大城市都具备。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没有结果,也无关风月,只是爱了。我的情况便大抵如此,甜蜜也好,悲伤也罢,北京永远如第二故乡般牵动我心弦。也不管人在还是人走,我对北京的感情始终如一。
北京,1998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在那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日子里,没有太多准备的爸爸,穿着一双单薄的皮鞋,背着我走在雪地里,奔走于各个医院间。那个年代的人们趋于保守,所以大多数人不赞成爸爸这孤注一掷的行为。我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他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冒多大的风险,但那个冬天确实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1998年,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北京上演了属于她自己的奇迹。1998年,我流着难舍的泪水离开了北京,心里暗暗地想着,一定要回北京上大学。2006年高考,奇迹并未再次上演。2007年夏天离开北京后,再未回去,到如今,已经8年。时光荏苒,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我知道,现在的北京已经是一座空气严重污染的堵城,可是,北京就是那座北京,从未改变。
我曾站在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旁,河水静谧流淌。它曾流过繁华的平原,也曾经过巍峨高山,它看过城中交织上映的人间悲喜,也见过渺无人烟的荒原。在汇入终点的那一刻,它是否还能忆起曾亲历的盛世繁华。而我对这座城的思念,早已化为泪水,而这泪水也变成雨水早已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