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糊涂虽难,还须清醒
  王盛伟

  曾在网上读到过这样一个帖子:“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世间事唯糊涂最难。有些事,问得清楚便是无趣,连佛都说,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所以有时候,难得糊涂是上道……”

  这段话,乍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很精辟。但仔细推敲,觉得它曲解了老子、庄子、墨子的理论和思想。不难看出,这段文字中的“糊涂”,就是不要把问题弄得太明白 ,不要把事情弄得太清楚。我觉得“糊涂”观主张的就是消极避世。以老子、庄子和墨子等先贤的主张来作“糊涂”说的论据,这说明写此文字者,并未真正弄明白这些先贤们的思想的内涵。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熟悉礼、乐等典章制度,关心政治,并曾积极从政,后因预感到周王朝行将衰亡,于是弃官,开始避祸归隐的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鼻祖。他主张清静自正,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他的思想开启了我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务使生活超然、洒脱、逍遥的精神内涵。

  庄子是战国时魏国人,他是继老子之后伟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构者、发展者与代表。与老子对政治的关心不同的是,庄子关心的是人的心灵解脱,也就是心灵的逍遥。他主张人应像“道”一样,不求功名,要超然物外,甚至对生死也不必太在意。

  无论老子还是庄子,在对待世事、人生等问题上,他们都看得非常深透,但从不糊涂,亦不消极避世。只是他们内心世界无比的强大,可以泯物我、超利害、忘得失。自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到墨子的“非攻”,其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都蕴藏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早已渗透到了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了国民精神的源头活水。

  “难得糊涂”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不论好坏,不管丑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说得好听一点,“难得糊涂”可以明哲保身,求得自己内心的一时安宁;说得难听一点,“难得糊涂”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甚至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的或邪恶的现象的姑息、迁就或纵容。

  每提及“难得糊涂”,谁都绕不开郑板桥。郑板桥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杨州八怪”之一。他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在任潍县县令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从而得罪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富豪,招致他们的诽谤和诬陷,被朝廷降罪罢官。官场的黑暗,令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使他非常的苦闷与沮丧。一天,他喝醉了酒后便写出了“难得糊涂”几个大字,以表达他对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无奈的心情。自此,“难得糊涂”便成为传世名言,并受人追捧。因为“难得糊涂”将一些人生存的无奈和精神的沮丧,标杆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立命存身的信念,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许多人都将其书于案头或贴上墙壁,作为座右铭或处世准则。

  糊涂虽难,还须清醒。你若糊涂,便是阴天。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即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不论好坏,不管丑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且看——

  徐文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糊涂虽难,还须清醒
排好座位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糊涂虽难,还须清醒 2015-08-28 2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