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A06:版面六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
|
|
~~~地处雁峰区隆桥村,欢迎前来『打卡』
|
|
|
|
|
|
|
|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这些年来,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关注了。但如何全面准确地计量生态环境的成本并将之纳入项目的评估过程?这一点并没有彻底解决。我们应将包括生态环境成本在内的成本效益分析纳入制度体系。倘若这一短板不及时补上,这一漏项不及时填充,长期下来生态环境成本可能被漏计、少计。这种政府或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全面、不充分、不准确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有鉴于此,我认为成本效益分析是所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活动的决策中都必须在制度上明确添加的一道工序。这种分析过程要求不能只讲效益不讲成本,或者只论证因此而取得的效益,不论证或少论证因此而付出的成本。这里所说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直接的也包括间接的,既包括实物的也包括货币的,既包括客观的也包括主观的,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这里非常值得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成本和效益。 |
|
|
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就成为硬道理。不能忽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要格外注重产业安全,其中最关键的是“卡脖子”技术。
能否实现产业体系的智能化转型,关系到未来国际竞争的成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持续拓展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努力抢占全球产业体系智能化的战略制高点。未来竞争的重要着力点是未来产业,制造业的关键意义在于解决创新载体,可以说它是一个最大的创新外溢的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强调包容性,要注意让更多人消除数字鸿沟,并参与到数字经济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