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桥湾巷:~~~
~~~——写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暨2023年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召开之际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桥湾巷:
在更替中延续城市文脉
▲文化墙绘出古巷新颜值。
◀巷名牌诉说着古巷的故事。
市民提着刚买的蔬菜悠闲地走在古巷里。
古巷中,为数不多的经营户正为一天的生计忙碌。
新型分类垃圾箱,让古巷环境更整洁。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  珂

  在热闹非凡的人民路上,藏着一条幽静的小巷——桥湾巷。这条小巷不显山不露水,乍一看不太起眼,可它建于清朝末期,是一条较有年代感的古巷。

  当你听到巷名时,会禁不住心中的好奇:桥湾巷的名字从何而来?有地名文化专家推测,古巷的名字与周边地形有关。

  据称,清宣统元年至解放时期,桥湾巷一带有池塘、田地及南壕。农田中间有一口较大的水塘,老百姓为了出行方便,就修建了一座石板桥。解放前,桥湾巷都是清一色的“谷皮屋”,居民饮用水基本上是购买从湘江挑来的河水,生活设施原始落后。

  何为南壕?谷皮屋又是什么?

  桥湾巷巷口,在此生活了上世纪六十七年的市民莫从宏向记者解释,“南壕有点类似于城墙工事,当时的老百姓为了战争需要而挖的沟渠。至于‘谷皮屋’,你们这代人肯定不晓得,解放初期大多数老百姓都住这样的房子,外墙由土砖砌成;内部房间则采用编织的篾片隔断,然后在上面涂抹稻草和黄泥搅拌的混合物。”

  莫老告诉记者,原来的桥湾巷并不是在这里。据《衡阳地名文化》一书记载,民国时期,政府将南段大西门(现解放路)至福星街(现人民路)之间的一条小路建为桥湾街,长160米,宽4米,泥结卵石路面。后来,因城市规划需要,小路旁边修建了机关大院和街头花园,再加上常胜路向西延伸扩建,桥湾巷便向北延伸直通常胜路。这样一来,大大方便了巷内居民日常出行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巷内房屋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谷皮屋”被栋栋楼房取代了,连巷子的外墙都粉饰一新,原本斑驳的墙面变成了美观实用的公益文化墙,展现出浓浓的书香文艺味。

  在莫老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狭窄的巷子,感觉就一个词:静谧!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只有几位正摇着蒲扇悠然纳凉的老人。微风一吹,两侧居民楼窗台上的花草翩翩起舞,一缕缕清香扑面而来,仿佛进到一个安逸的世界。随之,放慢脚步,倾听小巷里每一处宁静时,顿感心情舒畅。

  这种意境与顾城的《小巷》极其相似——“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用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问起家里几辈人的生活,91岁的邱老打开了话匣子。“早年间,屋外头是条土路,成天灰土扬尘的。屋子也破,最怕的是落雨天,‘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不同了,你看看,这巷子多漂亮,房子也都是拆了重盖的,出门就是大马路、菜场,好方便!”

  见到家门口的小街巷变漂亮了,附近的居民都高兴。早上买完菜,刘大妈不急着回家,拎着篮子在家门口溜达。她很喜欢这条没有多长的小路,仿佛这里就是城市温柔的一角。

  桥湾巷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石鼓区人民街道人民路社区实施的“三清三建” (清垃圾、清管线、清违章,建路、建园、建绿)工程的一个缩影。拆除违法建筑、封堵“开墙打洞”、疏通下水设施、重新粉刷墙面,重整水电网……一项项措施,让古巷焕发青春,美得“有里儿又有面儿”。

  对于这样一条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巷来说,每改动一个地方,都需要深思熟虑。“我们都是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为了居民在这里能幸福地生活,巷子必须改造好。”人民路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她眼中,桥湾巷既是一种从小的记忆,所以要留住居民生活的记忆,同时让它焕发生机,延续城市的文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在更替中延续城市文脉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在更替中延续城市文脉 2023-10-22 2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