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彭 静
“师如红烛,德如烛光”是罗玲丽对自己作为教师职责的深刻理解。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从教这些年里,罗玲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始终秉持“红烛照人、烛光引路”的育人信念,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风采。
一
“把课堂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地方”是罗玲丽对自己教学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了高效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她不容许自己忽视任何一个授课细节。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提前规划好讲课思路和教学方法,充分把握上课节奏,找准疑难问题切入点。从每一张幻灯片的排版布局、字体颜色大小的设置、重要知识点的特殊标识,到每间教室的采光照明条件、声场分布差异、教学用具的摆放位置,她都会认真考虑。
现在,罗玲丽对学校几个大型阶梯教室的桌椅数量和排布规律了然于心,哪间教室的哪几排、哪个角落看黑板容易眩光,都一清二楚。“我们要尽力为同学们创造和谐有利的学习环境,只有一个不落地照顾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才能让他们真正学得安心、学得扎实。”罗玲丽笑着说道,这也是她多年实践下来总结出的经验。
罗玲丽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懈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她也多次利用暑假时间到医院临床进修,补充新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技能,先后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参加骨干教师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持续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她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二
课堂之外,罗玲丽还很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她总是说,“要成为学生的导师,首先就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家人。”“下周期末考试,复习得怎么样了?”“明天就开始进入临床实习了,思想上准备好了吗?”“在学校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吗?”她创建师生交流微信群,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座谈会,伴随着一声声暖心的问候与学生频频互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解决内心的困惑。这份用心陪伴和照顾,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和家庭般的温暖。
罗玲丽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她竭尽全力为学生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甚至自掏腰包为班上的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课间测试还会精心准备“小礼物”激励取得进步的学生。
三
罗玲丽说:“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领域的薪火传承者,崇高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是一名医学生必备的品质。”她一直跟自己的学生强调:“医学教育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医学行业的声誉和全社会的信任。”她坚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引导他们理解医学职业的伟大和责任。她时常带领学生拜访医学名家和老教授,倾听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执着行医的故事,回顾一段段温暖人心的美好医患时光。这些老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义精神,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行医救人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罗玲丽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对他人的关爱。她带领学生到社区、山村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意义。
“肩负树人职责,躬耕医教之路。”这是罗玲丽对教育事业的宣言。这些年来,她默默地耕耘着,用行动诠释着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医学专业知识和道德情操的杰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