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来雁塔:~~~
《孤注一掷》~~~
《GT赛车:极速狂飙》~~~
2023年08月27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雁塔:
立于湘江之畔四百余年
来雁塔矗立湘江之畔。■周 围 摄
来雁塔下,远眺湘江。■邓定蓉 摄
拾级而上,光滑的石板镌刻着来雁塔的记忆。■邓定蓉 摄
来雁塔正门。■邓定蓉 摄

  ■衡阳日报见习记者   邓定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代诗人范仲淹在《渔家傲》就记录了衡阳与大雁的不解之缘。

  来雁塔作为衡阳的文化地标,是大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雁塔地处石鼓区,位于蒸、湘、耒水三江汇合处,坐北朝南,与石鼓书院相对而立,与珠晖塔、接龙塔并称为“雁城三塔”。

  据《衡阳县志》载:此处水流急湍,矶碍舟行,为利济河道,明万历十九年 (1591年),衡阳人礼部尚书曾朝节倡议除矶兴塔,因城南有回雁峰,故此处取北雁南来之意而名来雁塔。该塔兴建的目的是用以导航瞭望,类似今日的航标灯塔。清同治十年 (1871 年),衡阳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此塔,并书“来雁塔”三字嵌于正门之上。

  近日,记者来到来雁塔,该塔矗立于湘江之畔,恢弘巍峨,林木苍翠。拾级而上,青瓦朱甍,廊亭苑阁。临江远眺,波光塔影,万千气象。如今的来雁塔并未对外开放,更加为这座古塔增添了一丝神秘古韵。

  来雁塔高 28 米,7层8棱,拱门券窗,石雕飞檐,石板楼面,斗拱楼顶,正门东南向,左右两侧门;基层门内,端坐石佛一尊,塔内石级,分两路盘旋,可上顶层;塔旁建双练亭。

  来雁塔拔地冲天,庄重雄伟,是衡阳市仅存的明代大型砖石结构建筑,已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更迭,岁月变迁,但来雁塔却给人们留下了长存的记忆。

  “我听说来雁塔这块以前是一片繁华之地。”76岁的老人罗春根是所谓的“塔下人”,在来雁塔下住了50多年。他告诉记者,古代水运盛行,流传着“上有来雁塔,下有桃花冲”“青草桥头酒百家”等说法,都验证了来雁塔这块片域曾经的繁华。

  张治浩老人今年85岁,是衡阳电厂一名退休职工,在这附近住了60多年。据张治浩回忆,他曾听过来雁塔由来的“报恩说”,之前这附近有个书生家中贫困,于是书生便许下心愿,希望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最后真的中举,于是建了这座塔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前来雁塔下还有个‘状元洞’,相传读书人只要到那‘状元洞’去坐一坐就能中举。”

  《衡阳地名文化》一书中也记载了关于来雁塔名字由来的传说,也与报恩有关。相传古代有一个住在合江套塔古塔下的姑娘,叫雁妹子,很喜欢大雁。她听妈妈说,大雁到衡阳首先在这塔上飞,然后就飞到回雁峰,在那里停留度过严寒。第二年开春,大雁北归。

  一个秋天,她从古塔一路玩到回雁峰,果然见到从古塔的方向飞来一队队大雁,其中一只大雁被猎人射伤,从半空中坠落下来,哀鸣不已。她把奄奄一息的孤雁抱回家中,每天按时给它送水送食,还用盐水给它擦洗受伤的翅膀。三个月后,这只孤雁的伤好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她抱着孤雁登上古塔,等待这只孤雁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她等呀,盼啊,终于看见整齐划一的雁群飞来了。于是她举起双手,让孤雁展翅腾飞。领头的大雁看到孤雁得救飞回,高兴地带头叫起来,望着古塔依依回头,表示对雁妹子的感谢。后来雁妹子死于兵荒马乱。大雁虽然再也见不到雁妹子,但每年春去秋来,仍然会绕着古塔飞旋三圈。后人为了纪念雁妹子和大雁的情谊,将它叫做来雁塔。

  记者在老人们的诉说中,感受到了来雁塔曾经的繁华与古韵。

  四百余年的光阴,来雁塔静静守护着衡阳,它和城市一起生长,记录着雁城故事,也见证着衡阳的繁华巨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立于湘江之畔四百余年
警惕电信诈骗
为梦想而倔强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立于湘江之畔四百余年 2023-08-27 2 2023年08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