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通讯员 赵 勇 颜益平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雄飞
走进千年古邑衡山县,诸峰巍峨,湘江浩荡,遍地鲜香,处处有美景、村村有特色,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景一派向好。
近年来,该县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多举措促产业、保民生、壮大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充分挖掘“土特产”的潜力。截至今年7月,全县15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2700余万元,预计全年将突破5000万元。
党建引领
产业振兴“活力十足”
2022年,岭坡乡灯山村经营性收入总额达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增收20余万元,一举夺得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桂冠”。
从几年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衡阳市村集体经济强村,灯山村凭什么?
近年来,灯山村在乡党委的引领下,对村内自然、社会、文化、空间和人力资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利用当地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模拟野生环境养殖方法,发展“泉水鱼”养殖产业。由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泉水鱼”项目工作小组,积极向上对接,优化支出结构,筹措各项资金,建成了一个50余亩的“泉水鱼”养殖基地,当年村级集体经济就实现了盈利。
邻近的朝圣村则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甲鱼和棍子鱼,还与炜舒蜂业有限公司签订养蜂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甜蜜”事业。去年底,该村产鱼1100余公斤,收入30余万元;从合作社认购的100箱蜜蜂收入8万余元;举办“朝圣亲子节”活动,开园当天迎接游客1万人次左右,为该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
灯山村、朝圣村只是衡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县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县12个乡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扩面成景,逐步形成“村村建强、整乡推进”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
组织“护航”
一线发展“生机勃勃”
开云镇世上村的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蔬菜维持生计,村集体经济一直没有起色。2022年,县委主要负责人来到该村蹲点,提出利用冬闲田“水稻+蔬菜”套种模式发展“广东甜菜心”种植,并促成与广东侨丰公司合作。如今,该村种植的甜菜心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村集体经济直接增收22.5万元。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衡山县成立了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各村党组织书记带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县委组织部牵头,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合力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同时,该县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和后进村基层党建提级述职的重要内容,试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薪酬制度,激发基层干部抓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在人才的“选、育、管、用”上求长效,该县共选拔了165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进入乡镇班子,成功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营销能手等“本土专家”,认证新型职业农民1360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
如今,全县已形成了由20名县级干部包乡镇、153名乡镇干部包村(社区)、735名村(社区)干部包户的三级网格包干体系,实现村村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