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讯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珂 实习生 沈洪辉) 风吹稻田千重浪,稻穗飘香农家忙。连日来,衡阳230余万亩早稻迎来成熟收获期,农户们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陆续开镰收割,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适时栽插。
7月11日,在衡山县白果镇五一村,金灿灿的稻田里,3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将一簇簇饱满的稻穗吸入“腹中”,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稻田旁的机耕路上,一辆货车正在等候收割机往车里倾倒刚刚收割上来的稻谷。20分钟后,偌大的稻田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货车车斗内堆满了金黄饱满的稻谷。
“今年,我种了1200余亩早稻(晚稻),产量还不错,平均每亩在900斤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产约10%。”衡山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正恒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双抢”效率,今年他使用多台农机同时作业,包括收割机、旋耕机、大型拖拉机、抛秧机等。据他测算,实行机械化收割后,稻谷损耗率能降低到3%以下,也就是说,每亩稻田可多收获50多斤稻谷。
“抢种晚稻抢的就是时间,早一天播种,产量能增加不少。”陈正恒告诉记者,在面积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要错开农时,合理安排,所以在早稻下种时就提前谋划了早稻品种和晚稻育秧的时间。到目前为止,陈正恒已经收割了400多亩早稻,插下去290多亩晚稻。
为不误农时,做好“双抢”,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强化机具购置、加大农机检修力度、开展农机使用安全大排查等举措,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粮食损耗,帮助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我市共为2万多名农机手开展技术服务指导,调试检修保养农机具2.9万余台(件),组织830多家农机合作社投入3万余台农业机械加入“双抢”一线,全力满足农民群众“耕”“种”“收”各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