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文景 图/张志伟
防空洞,是我们脚下的安全感,也是这座城市历史最“接地气”的承载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响亮口号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性的“深挖洞”运动。人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锄头、铁锹和斧子,挖出一个个深洞,在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艰苦创业的光辉足迹。
在衡阳709地下人防工程宣传长廊,有一张老照片挂在显眼位置:一位年轻的母亲满脸笑容地拉着装满方砖的手推车,两个孩子紧跟在身后推车。这是某厂领导星期天将两个小孩带到工地上帮忙的场景,成为了“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最生动的写照。
那时,挖防空洞就是在大打一场人民战争,不仅单位要挖,家家户户也得挖,有条件的挖大的,没条件的挖小的,大小结合,全面开花。尽管大多是土法上阵,但信心和干劲却是满满的。
“挖防空洞是不拿工资的,去挖洞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大家都劲头十足。”曾经参与过防空洞建设的退休干部蒋建平说道。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砖头、河沙、卵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都非常紧张,但困难挡不住大家,广大市民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采取挖、捞、采、烧、制等方法,广开材料来源。
“当时,我们部队一个班在外面砌砖,一个班在里面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门心思只想挖洞。”回忆当年挖洞的场景,蒋建平说,他和战友们轮流在洞外和黄土泥,将一堆堆黄土泥制成砖坯,晾晒上几天,码进窑里进行烧制,然后用手拉车推、用簸箕挑进洞里,最后交给挖洞的战友们。
像蒋建平这样想办法自行制砖、砌砖解决材料短缺问题的群众和单位有很多,有的单位职工则就地取材,利用挖洞打出的毛石加工成料石,有的居民则到附近工厂收集炉渣、电石渣作材料,有的街道集体办砖窑,家家户户参与到做砖坯的队伍中。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全市普遍性地开展了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几年中,实现技术革新1200余项,自制和改装各种挖、运、被机械工具800多件。
市城建系统职工自己改装土电钻,虽然机器庞大,需两位工人同时握住,但钻孔效果甚好,看得其他职工拍手叫好。
市内一家工厂发动群众改革洞内运输设备,对平口洞用自制的矿车,对坡度较大的洞口,就把矿车改为三角平板车,大大地加快了掘进速度。
防空洞建设过程没有专业装备,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塌方的危险,但是这些都没有难倒坚强的衡阳人防建设者。他们有的上阵父子兵,有的开凿夫妻档,有的全家总动员,个个富有激情,无怨无悔。1974年11月全国人防工程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衡阳召开,向全国展示了衡阳人防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让衡阳人防建设者倍感骄傲与自豪。
“这些人辛勤劳动,建设了早期的人防工程,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就努力维护管理。前人建好,我们要守好。”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市人防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宋登飞表示。
岁月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当年的建设者已逐渐老去,但开挖的地下隧道,依然在城市地下纵横交错、完好如初,为城市人防提供着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