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南岳衡山历史上曾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10000多首壮丽诗篇。作为唐代诗坛“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李白与南岳衡山有着不解之缘,所留诗文,故事婉转,影响深远,在湖湘厚重的文化史上占有着独特而卓越的地位。
李白(701—762年),是屈原以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异同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称其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一生游历江湖,纵情诗酒。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25岁时,李白怀抱“四方之志”,出三峡,入四川,漫游各地,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北上太原,东到齐鲁。唐玄宗时,召为翰林供奉。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受永王李璘争夺帝位失败之牵连,再次离开长安,游踪所及大半个南中国。史料显示,他曾三次到过湖南,曾登临南岳,前后写有八篇(首)与南岳衡山有关的诗文,分别为《送戴十五归衡岳序》《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南岳僧方外》《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送长沙陈太守》。
李白与南岳结缘始于名道司马承祯。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寻常的际遇,居然见到了曾受三代皇帝崇敬的南岳降真观道士司马承祯。
作为上清派第12代宗师,司马承祯不仅道行高深,还独创了一套道家修真的理论,而且善书篆、隶,并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曾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字,刻为石经。他的文学修养也相当有造诣,与著名文学家贺知章、陈子昂、孟浩然、王维、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等人交往较为密切,这九人结为“仙宗十友”。
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司马承祯来南岳衡山,先是住九真观附近白云庵修炼,后来又在祝融峰顶建息庵,法从者甚众。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称“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回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开元九年(721年),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入宫,命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开元十五年(727年),司马承祯又被召入宫,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正一先生,御制碑文,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御书观额,复命衡州府铸重4000斤铜钟一口赐观中。他揉合儒家《中庸》的正心诚意和佛家的止观禅定等学说于一炉,以老庄之学为根本,创造出一套道家修真的理论和“五渐门”“七阶次”等一系列修真法则,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含象剑鉴图》《坐忘录》《天隐子》《服气精义论》《采服松叶法》等近20种,后被收入《四库全书·道藏》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兴奋之余,李白写成《大鹏遇希有鸟赋》,把司马承祯比作传说中神奇的希有鸟,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也就是从司马承祯这里,他亲耳所闻南岳衡山的神奇瑰丽,并为之心驰神往。
李白流传于世的诗歌有900多首,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多达354位。他在歌咏历史人物的事迹时,常常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借之抒发胸中块垒,或许可以说,李白写历史人物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写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把友情看得很重很重,读过李白的诗,可知诗仙的朋友遍天下。他在衡阳的朋友也不少。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漫游江夏(今武昌)的时候,结识了一位俗家林姓僧人。在黄鹤楼与众人吟诗送别将游衡岳的林某时,天纵英才的李白被推选为唱酬集作序,遂乘兴写下《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
江南之仙山,黄鹤之爽气,偶得英粹,后生俊人。林公世为豪家,此土之秀。落发归道,专精律仪。白月在天,朗然独出。既洒落于彩翰,亦讽诗于金口。闲云无心,与化偕往。欲将振五楼之金策,浮三湘之碧波。乘杯溯流,考室名岳;瞰憩冥壑,凌临诸天。登祝融之峰峦,望长沙之烟火。遥谢旧国,誓遗归踪。百千开士,稀有此者。余所以叹其峻节,扬其清波。龙像先辈,回眸拭视。比夫汩泥沙者,相去如牛之一毛。昔智者安禅于台山,远公托志于庐岳,高标胜概,斯亦向慕哉!紫霞摇心,青枫夹岸,目断川上,送君此行,群公临流,赋诗以赠。
《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是一篇送别林上人南游南岳衡山的诗序。林上人原为江夏豪家世族,后削发为僧。此行赴南岳衡山禅游。群公送至江边,赋诗赠别,李白则写此诗序。“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昌。“上人”,对僧人的敬称。佛教称德智善行俱备之僧人为上人。“衡岳”,即衡山,隋文帝时定为南岳,故称衡岳。
自江陵南下,李白第一次到达湖南,在巴陵(今岳阳,因纪念三国时衡阳人刘巴而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之后,这首序收录在《李太白全集》卷二七中,序云:
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海内豪俊,相识如浮云。自谓德参夷、颜,才亚孔、墨,莫不名由口进,实从事退,而风义可合者, 厥惟戴侯!戴侯寓居长沙,禀湖岳之气,少长咸、洛,窥霸王之图。精微可以入神,懿重可以崇德,谟猷可以尊主,文藻可以成化。兼以五材,统以四美,何往而不济也。其二三诸昆,皆以才秀擢用,辞翰炳发,升闻天朝。
而此君独潜光后世,以期大用。鲲海未跃,鹏霄悠然。不远千里,访予以道。郧国之秀,有廖侯焉。人伦精鉴,天下独立。每延以宴谑,许为通人。独孤有邻,及薛诸公,咸亦以为信然矣。属明主未梦,且归衡阳。憩祝融之云峰,弄茱萸之湍水。轩骑纠合,祖于魏公之林亭。笙歌鸣秋,剑舞增气。况江叶坠绿,沙鸿冥飞,登高送远,使人心醉。见周、张二子,为论平生。鸡黍之期, 当速赴也。
戴十五是李白在巴陵结识的朋友,要返回隐居修道的衡岳,李白写下赠别友人之作,并不是泛泛叙别,而是大发议论,用衬托、旁证的手法,凸显戴十五风义可合的品格,饱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和度人境界。从江夏动身前,李白夙愿萌生,写下了《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一诗:
秦欺赵氏璧,却入邯郸宫。
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丹彩泻沧溟,精辉凌白虹。
青蝇一相点,流落此相同。
卓绝道门秀,谈玄乃支公。
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
凉花拂户牖,天籁鸣虚空。
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
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
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
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白向往衡岳,情不自禁,恨不能早登祝融之巅,北望洞庭浩渺,饱览天南胜境。人未到,先托南飞的大雁寄书以达。“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一句表明,他将取道长沙,溯沅湘而上,畅游衡岳。这一点,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记载明确:“因再至江夏、岳阳,泛洞庭湖,并游长沙、衡山、零陵等处。”
机会总是不经意间就来了,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秋,他取道长沙,溯湘江而上,以游衡岳。这次,诗人到了南岳“四绝”之一的方广寺,还赋诗一首。宋代陈田夫撰的《南岳总胜集》和清代光绪年间编修的《湖南通志》及李元度的《南岳志》都收录了李白写的这首《游方广寺》:
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方广寺位于南岳衡山莲花峰下,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寺名方广,取佛说“十方广布”之意。这里林泉幽深,山峦秀美,环境清静,故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李白在《游方广寺》一诗紧紧抓住听觉效果,在万籁俱寂的世界中,不时传来一两声僧人的击磬声,极状方广寺之幽深,描绘的情景正是方广寺这座千年古刹的深秋景况。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有异曲同工之妙。从725年开始认知南岳,到758年亲身走进南岳,李白花了整整33年。可以想象出作者当日在深山幽谷中特立独行的身影,可以感觉出他对南岳之行的美好印象。这次到没到过衡山之巅祝融峰?作者没有表白,但从其后的诗中可以推断,他应该是到过。
写了南岳方广寺,李白又写“大衡山”,如《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那时的桂阳(今属郴州)是衡阳的属地,是其“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目的地之一。
【其一】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
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
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
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
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其二】
尔家何在潇湘川,青莎白石长沙边。
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
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
秦云连山海相接,桂水横烟不可涉。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
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
这是一首充满南国情调的作品,“楚谣”“潇湘”“长沙”“桂水”是衡山周围的构件,“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透露出李白对湖湘大地的青睐之情。李白对衡山之地是欲走还留,无限依恋。这从其《送长沙陈太守(二首)》可以品出一二。
【其一】
长沙陈太守,逸气凌青松。
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
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
荣君按节去,不及远相从。
【其二】
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
定王垂舞袖,地窄不回身。
莫小二千石,当安远俗人。
洞庭乡路远,遥羡锦衣春。
大意是:长沙陈太守,逸气飘洒如凌云的青松。皇上任命你为出行配五马,你真是天池飞龙。湘水九曲回旋,遥望衡山五峰。荣耀的太守信马由缰,踏着优雅的节奏而去,真想多陪你走几程。
长沙古国统辖七郡,南边连接湘水滨。汉定王喜欢看垂袖长舞,就感觉地窄回不过身。莫小看太守二千石的俸禄,也能安定这远方的百姓。洞庭湖虽然离故乡路远了点,但是我很羡慕你有锦衣还乡之荣誉。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李白遇赦,心情愉悦。李白由零陵(今永州)返回江夏。适逢故人陈郎将致仕还乡,李白在离江夏城三里的南浦,写下了《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一诗,诗前序曰:
仲尼旅人,文王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况仆之不肖者,而迁逐枯槁,固非其宜。朝心不开,暮发尽白。而登高送远,使人增愁。陈郎将义风凛然,英思逸发。来下曹城之榻,去邀才子之诗。动清兴于中流,泛素波而径往。诸公惆望不及,联章祖之。序惭起予,辄冠名篇之首。作者嗤我,乃为抚掌之资乎。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衡山在夜色的天空下愈发苍翠,从山上俯视着南方升起的老人星。剧烈旋转的风吹散了南岳五峰上的雪,轻絮的花儿飘落到了洞庭湖。在这样的清爽气氛下,山岳更显秀气俊美,陈郎将一家都披上铠甲。他门下的食客就像浮云那样多,世上的人都把他比作昔时的孟尝君。江上为你送行时连一丝波浪都没有,在分别的时候似乎连惆怅都分开了。
又是写序,又是赋诗,陈郎何其荣幸!
诗人用夸张手法极写南岳之高。全诗没有用一个“高”字,却写尽了南岳衡山的高大巍峨。这是诗人在先一年秋天实地游历南岳的基础上,加以天才的想象而凝成的名句。若非亲历其境者,焉能道出天风振衣、豪情万丈的景致?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画面壮美,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鲜明地体现了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
尤其是前四句,成为历代文人吟咏南岳衡山的扛鼎之作。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虽遭厄运仍壮怀激烈,胸襟开阔,从侧面显示出他对不平凡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向往雄壮有力事物和广宽天地以及要求冲破羁绊、不拘常节的独特个性。800年后,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在登上祝融峰顶,环视诸峰,极目远眺时,曾感叹:“太白五峰晴雪、飞花洞庭之句,盖实景也。”1100年后,晚清湖南著名学者黄本骥说:“‘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洞庭去衡山五百余里,及登祝融峰顶视之,雪随风散,其气势真足以达之也。”
南岳衡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禅宗胜地,法乳长流,高僧辈出,李白自然十分景仰。他在《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南岳僧方外》诗云:
衡岳有开士,五峰秀真骨。见君万里心,海水照秋月。
大臣南溟去,问道皆请谒。洒以甘露言,清凉润肌发。
湖海落天镜,香阁凌银阙。登眺餐惠风,新花期启发。
《全唐诗》中收录了这首诗。大致意思是,您是南岳衡山得道高僧,头骨如五座山峰突起,您的心明如秋月照耀的海水,清澈见底,万里澄清。朝廷的大臣纷纷到南岳衡山向您恭恭敬敬地请教,您的言语如同甘露一样,沁人心扉,清凉肌肤。月亮把清辉洒在洞庭湖里,宛如明镜浮在湖心,开元寺的香阁凌驾于月亮上嫦娥的银色宫阙。我们一起在此登临,饱餐春风,希望阁下给予我们心灵的启发,如同春风吹开鲜花。
一代诗仙李白能把一位出家人表扬到这样的程度实属不易,可见李白对这位衡山高僧是多么地尊敬。
李白不但和南岳的佛门高僧交好,和南岳道教中的朋友也十分友好。除司马承祯外,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夏初,李白自广陵(今扬州)至金陵(今南京),还写下《江上送女道士禇三清游南岳》一诗,收录在《全唐诗》中,诗云: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李白说,这位吴江女道士,头上戴着莲花巾。霓虹衣裳遇雨不湿,与阳台神女真不一样。素足蹬着远游布履,行走时犹如洛水女神凌波生尘。你到南岳衡山去寻仙,或许可以见到赫赫有名的仙女魏夫人。可见,李白对南岳的山水人文是十分了解的,对魏夫人是十分仰慕的。
魏夫人是道教上清派创始人,《南岳魏夫人传》:魏夫人者,晋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静默恭谨,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吐纳气液,摄生夷静,住世八十三年,以晋成帝咸和九年,岁在甲午,太乙元仙遣飙车来迎,夫人乃托剑化形而去。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比秩仙公,使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主下训奉道,教授当为仙者,男曰“真人”,女曰“元君”。今在南岳集贤峰下,有一座千年道观——黄庭观,是中国道教史上最早的“上清祖庭”。当年,魏夫人就是在此修道、悟真、注经、羽化,最终得道成仙。
其实天宝四年(745年),李白正式接受“道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自号青莲居士。与禇三清道士算是同道之人。
或真情打探,或遥远张望,或寄语高朋,或送别友人,或亲临攀登,李白的系列南岳诗篇,发自肺腑,抒发对南岳这座千古名山的无比热爱,饱含深情,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思,更是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他与南岳的这份情缘,千余年之后仍然感动着我们。正如韩愈《调张籍》一诗中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李白的笔下,长安是繁华的,扬州是旖旎的,成都是激荡的,衡阳是平和的。在李白的诗中,峨眉山直通仙界,庐山在九天之上,泰山“杳在青崖间”,而南岳衡山是高远、纯美、澄澈而富有思想和温度的。
在李白的认知里,南岳更多的属于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追求,这里有“衡立天下”的绝伦山水,有“衡天下”的炎黄古风,有“天下衡”的舜禹精神,还有佛道出世入世的智慧,更有友情、理想、奉献和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