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南岳衡山是国家江山社稷的象征,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4万多首壮丽诗篇。作为唐代诗坛“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杜甫与南岳衡山有着不解之缘,所留诗文,故事婉转,影响深远,在湖湘厚重的文化史上占有着独特而卓越的地位。
据考证,杜甫曾两度到衡阳地区,每次停留时间都达到了3个月之久,这在杜甫人生的履历上是罕见的。杜甫首度入衡起于大历四年(769年)暮春,约停留三个月。据樊维纲《杜甫湖南纪行诗编次诠释》考证:“杜甫湖南纪行诗集中写于大历四年春,当时他刚到湖南不久(大历三年冬末到岳阳),准备由岳阳出发到衡山去游南岳,再到衡州去投旧友韦之晋(当时任衡州刺史)。”
杜甫二度入衡始于大历五年(770年)年四月。见《年谱》。他二度入衡,止于阻水耒阳方田驿(按,方田驿,在今耒阳新市镇,古人赴梅岭至两广多取道于此)。大水阻住了诗人继续南行的步伐,留有《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以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随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简称《聂耒阳疗饥荒江》)诗,诗里没有明言时令,但可以推知其下限为农历五月,上限为农历七月。若以农历六月为定,则杜甫二度入衡约停留了三个月(四月、五月、六月)。也就是说,杜甫人生最后两年的大部分光阴是在衡山脚下度过的。
大诗人来到中国五岳之一的衡山,当然要写诗。据考证,杜甫在衡阳地区大概写了19首诗。从《杜诗详注》可统计出,杜甫诗中提到南岳衡山的诗有14首。本文精选其中几首与大家共享。
《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这是大历四年春,杜甫自湘潭到衡山之作。诗中,作者做了三个动作,首先是“思南岳”,临南岳而思古圣先贤之德;然后是“望南岳”,望南岳而赞神奇,望到了“南岳五峰”,望到了“魏夫人”,望到了“南岳如飞”的惊艳气势;最后“叹南岳”,发出感叹,叹己病而未亲上。
真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杜甫真到了南岳山脚,却不能亲登。所以,许下“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的诺言。并向“府主”打听:“祭祀南岳圣帝有什么规矩?”“府主”答:“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心诚则灵。南岳菩萨会保佑施主的!”
没有登上南岳绝顶,这是诗人的遗憾,也是南岳的遗憾!
这首《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劝勉君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其实,杜甫有《望岳》诗三首,第一首望东岳泰山,五言八句,正年青,所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二首望西岳华山,七言八句,人到中年,所以“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第三首望南岳衡山,五言二十八句,已是垂暮,所以“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在《南岳记余四条》中说:“南岳诗,古今佳者不过十余首,独子美《望岳》诗为冠。”
杜甫进入衡州第一站就来到衡山县城,当时的衡山县尹陆宰对杜甫仰慕已久,是他的铁杆粉丝。听说他来了之后,马上请他吃饭,并且邀请他参观了设在衡山县城内文宣王庙的新学堂,杜甫见了这所新学堂之后,感到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在衡山这个小县城里,居然还有这么一个新学堂。在学堂院内听到了学童们琅琅的读书声,杜甫高兴万分。挥笔写下了《题衡山文宣庙新学堂呈陆宰》这一首诗。诗中有“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就是说衡山虽然是个小城,但是他们高高举起了弘扬文化的大旗,是值得称赞的。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旄头彗紫微,无复俎豆事。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呜呼已十年,儒服弊于地。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
我行洞庭野,欻得文翁肆。侁侁胄子行,若舞风雩至。
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是以资雅才,涣然立新意。
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因见县尹心,根源旧宫閟。
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墍。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
何必三千徒,始压戎马气。林木在庭户,密干叠苍翠。
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戺。耳闻读书声,杀伐灾仿佛。
故国延归望,衰颜减愁思。南纪改波澜,西河共风味。
采诗倦跋涉,载笔尚可记。高歌激宇宙,凡百慎失坠。
“文明奥区”以新学堂开张迎接大文豪,算是千古美谈吧。
这个新学堂“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墍。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林木在庭户,密干叠苍翠。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戺”——小是小点,简陋是简陋点,但是,“何必三千徒,始压戎马气”,“耳闻读书声,杀伐灾仿佛(“仿佛”,谓在若有若无之间)”。见此好事,老杜感到“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于是“高歌激宇宙”、载笔为之记,写下这首诗呈给“是以资雅才,涣然立新意”的衡山县令陆某。
《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凤凰是南岳的“图腾”,也是杜甫的“图腾”。《评传》说:“这诗作者就径以朱凤自拟了。朱凤高处山顶,见百鸟坠入罗网,连最小的黄雀也难逃,自叹‘翅垂口噤’,有心营救而无能为力,又找不到帮手,不觉悲鸣不已。但愿将自己所吃的竹实分与蝼蚁,哪管猫头鹰之类恶禽恼怒。”杜甫借描绘象征南岳的朱凤,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奸邪恶人的怨恨。
杜甫晚年写《壮游》有深情回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乾元二年(759年)十月,经同谷凤凰山,作《凤凰台》:“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这次入衡州,将抵南岳,南岳的图腾正是朱雀(朱凤)。杜甫由岳及凤,由凤及人(我),写下《朱凤行》,应该不是臆断。“愿分竹实及蝼蚁”,与“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心愿是一脉相承的。
《咏怀二首》(之二)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咏怀二首》着重写杜甫的处境、心情,多抚事感时、叹老苦病之语,与此前心情大为不同,盖愈向南行而心情愈沉重。文尾说:“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说明诗人已接近衡山,南岳在望了。“老人星”又是万民共仰的寿星。可见,诗人是多么希望能登临南岳之巅的。
《过南岳入洞庭湖》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这是大历四年开春,杜甫从岳州开始“南征”时所写,“过南岳”是“准备过访南岳”的意思,可见,杜甫早有登南岳的心愿。从《杜诗详注》可统计出,杜诗中提到南岳衡山的诗有14首。虽然这些诗作在诗人1400多首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内容之丰腴,感情之丰富,值得关注。并且,这些诗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杜甫对南岳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即“南岳情结”。
对于“诗圣”杜甫来说,因衡山而著的衡阳是他人生和文学生涯最后一块拼图,没有这块拼图,就是不完整的;对于南岳衡山来说,因为杜甫,得以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