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施施
130分钟,以少数民族瑶乡山村为背景,通过长于抒情的古老地方戏曲——祁剧的表达方式,衬以瑶族特色的服装和音乐,演绎了新时代下新农民阿牛的励志人生。 近日,衡阳县夏明翰文化宫座无虚席,衡阳首个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祁剧《荷花细雨》在此巡演。
费建楚是祁剧《荷花细雨》出品人之一、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他看来,《荷花细雨》喜剧色彩浓郁,特别是瑶族的山歌赋予古老的祁剧新的生机,让人耳目一新。
A 11场演出掀起祁剧热潮
《荷花细雨》曾是我市文艺创作部门三年创作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这部戏从2019年创作伊始就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体局的关注和重视,由湖南省著名剧作家、第23届曹禺剧本文学奖获得者曹宪成担任编剧。
“创作之初,曹宪成先生深入衡阳农村,寻找凸显衡阳特色的题材和故事,最终选择了发生在瑶族村落——长浸坝的一个退伍军人回乡创业故事。”费建楚说,这个故事的典型性在于,主人翁在回乡创业过程中,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奉献与情感的交融,并从中收获了亲情、乡情、爱情。故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突出一个大主题——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本身存在的乡村与城市的矛盾、梦想与现实的矛盾、爱与被爱的矛盾,吸引了观众眼球。同时,现场宏大的演出场面,以及虚实相生的舞美,让观众“大饱眼福”。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剧目的舞美设计者用一种细腻淡绿的光照映于舞台之上,将远山近水,或荷花艳照,或荷塘月色,都笼罩其中,既色调统一,又层次分明地清晰可见,形成一种田园诗意的表达。
自2021年在衡阳市文化艺术中心首演以来,《荷花细雨》在周边县市巡演9场,线上直播1场,线上线下累计观众突破50万人次,在全市掀起了一波“祁剧热潮”。“演员们用扎实的功底,悠扬婉转的唱腔,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祁剧的独特之美,在古老祁剧与现代故事的碰撞中,进一步感受祁剧艺术的魅力。”这是许多观众看后的感触。
该剧目还曾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上获得了“田汉新剧目奖”等六个奖项的好成绩,去年上榜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年度艺术项目资助名单,成为我市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剧项目。
B 在创新中重新理解祁剧创作
“这部戏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它是由市文旅广体局整合市直四大演艺公司(市祁剧团、市花鼓戏团、市歌舞团、市湘剧团)优质资源,联袂倾情打造的一台大戏;二是剧中启用的演员都是衡阳市的青年演员。”费建楚说,剧目在编排中创新地融合了古老祁剧和瑶族歌舞,通过青年演员的精彩演绎,让观众更易入戏,也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事实上,在剧本初稿定下后,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荷花细雨》更适合“接地气”的花鼓戏,“但艺术创作就是要在传承中进行创新。”费建楚和他的团队非常有信心,通过祁剧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唱法以及严谨的舞台表现形式,赋予了人物更鲜明的特色,为剧目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在唱词中运用民歌对唱的形式,如,荷艳嫌弃丈夫阿牛有工作不要而是回乡当新农民,于是决然地与阿牛离了婚。正当阿牛有些气馁时,对阿牛这位有志青年萌生爱意的荷香来到他的身旁……此时天幕上红霞映照重叠的远山,山头上回响着一对男女青年的山歌对唱。
男青年:我在高山打石头,妹在平地放花牛。石头打在牛背上,看妹抬头不抬头。
女青年:五月天气热昂昂,放牛要找草荫凉。田边缺少一棵树,妹旁缺少一个郎。
……
这些民歌风唱词给剧目带来了浓烈的少数民族生活色彩,为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费建楚说,“作为一个拥有500年发展历史的古老剧种,祁剧吸纳了戈阳腔、昆曲、秦腔的唱法,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兼具高、昆、弹三大声腔体系的剧种之一,近年来,祁剧紧跟时代潮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新剧目《荷花细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C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祁剧
《荷花细雨》的剧本和艺术形式可圈可点,其演员阵容也不容小觑。40多名参演演员中,大多是国家级演员,还有从各剧团、衡阳市艺术学校祁剧班精心挑选的演员。
“这些年,从乡村到学校,从孩子到成年人,我们在祁剧推广与传承上作了一些多层次的探索。”费建楚介绍道,一方面市祁剧团在艺术学校开设专业班级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通过“周末百姓剧场”“戏剧进校园”等方式宣传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进行传承扎根。“正是基于这些努力和探索,如今,祁剧在全市各地唱响,不仅收获了一群祁剧迷,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习祁剧。”
费建楚的儿子丁奕豪,从小受祁剧熏陶,他在《荷花细雨》中担任舞台监督。对这部戏,他有自己的理解,“《荷花细雨》中乡村爱情、家乡振兴、瑶族风采等热点话题,成功吸引了一波年轻观众,也让年轻观众重新认识了祁剧的多变性和包容性。”丁奕豪现在正全身心投入到新剧的排练中,他说,“作为第三代祁剧人,让传统祁剧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发光,这是我的责任。”
无论是老戏骨,还是新演员,“让祁剧火起来”都是大家共同的心愿。该如何做?费建楚说,地方戏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扎根地方,不仅创作的故事要来源于地方,更要在地方上有广泛的传播力。“在《荷花细雨》的每一场巡演中,我们都向观众发放了评价表,内容包括反响和建议。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观众的建议继续打磨故事和演绎手法,让这部戏更精彩更动人,同时也将通过‘进社区’‘进学校’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祁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