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好“中国话”对大学生真的很重要

  ■张   翼

  日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语言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自觉抵制庸俗暴戾语言。《意见》强调,学校将学生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笔者看来,这方面真的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非常值得期待。

  高等学府的学子们,无论学的是文科还是理工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基本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更是水平线,能不能准确、简洁、清晰地用汉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交流,都需要在书面写作、汉字书写、口语表达、古诗文应用和书法艺术赏析等方面有所积淀,有所成就。一般而言,这好像更应该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很多都是中小学语言文字教育的合理衍生,是基础课中的基础课、必修课中的精选课。

  哪怕是网络时代,莘莘学子也要时刻具备“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不能不该出现提笔就忘字、开口就粗话甚至“网言网语”和粗俗话语满天飞。这不仅仅是有损个人形象和学校声誉,更重要的是带累社会的语言文字品质水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也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和竞争优势的体现,再有满腹经纶、一身的本事,可不会用精美的中国话“描述”自己、“包装”自己,不能写出个清清爽爽的通知、报告、情况说明,到就业市场上可能也会吃暗亏、吃大亏。语言不文明,恰是文化不自信,生活咋能美好?

  语言之妙,在乎运用。在笔者看来,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种课程一定要从实际应用出发,注重实战和实践,就从日常的亲子、招聘、邻里、同事等沟通入手,让那些古往今来的经典篇章、好词好句、“伶牙俐齿”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有益食粮。这种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是对社会生活的逼真模拟,也是给大学生们最好的提前开展的就业、职场和人生培育。

  良言一句三冬暖,好好说话是非少。某些网络空间里动辄蹦出的国骂脏词,一点就着、不点就“抑”的情绪窄化,也与日常语言交际的场景健康度不足有很大关系。

  所以,对于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方面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更加开放,要大胆引入社会上比较成功的口才培训和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各种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有良好口碑的各类知名企业家、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大国工匠、青年村官等走进校园、走上课堂,既是将中国传统而现代的语言文字高妙运用的章法传递出来,也同时要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教会广大青年人学会珍惜韶光、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嘉言懿行好生活,并不难。

  “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当为文化自信的底线要求。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从小学到高中,必备古诗文若干篇,可能很多大学生都曾经相当熟练,可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能够熟练使用多少呢?是不是能够做到名言名句用时脱口而出呢?看到大江大河大山,能不能在简单的粗糙的感叹之外,也随口吟诵几句李白、杜甫、李商隐、苏子瞻、郭小川呢?

  大学校园得天独厚,身边园丁个个学富五车、口吐莲花,图书馆里经典林立、芳香四溢,只要肯一心向学、亲近经典,再加上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文明化入手的有关课程之辅助和推动,一定能够快速跨域粗俗粗鄙、庸俗暴戾、粗糙扁平和直白,而走向文明有礼、文质彬彬、儒雅有致、担当有为。当然,也要避免另一个过于高雅的极端,要让大学生出口成“章”、有板有眼,有腔有调而不拿腔拿调,清新淡雅而不佶屈聱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说好“中国话”对大学生真的很重要
怎样看待“全节”与“屈节”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说好“中国话”对大学生真的很重要 2022-12-18 2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