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星
在祁东县石亭子镇洪塘村,至今仍伫立着一座由乾隆皇帝亲自题榜的贞节牌坊。牌坊南北朝向,高14米,宽8米,三门四柱三楼。牌坊由石座、石柱、石匾等组构而成。柱脚有云鼓形抱柱支撑,构件之间采用榫卯楔合,浑然天成,结构牢固,能够御风抗震,两百多年来纹丝不动,巍然屹立。该牌坊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据文物部门考证,在乾隆年间(1736—1796年),石亭子镇洪塘村,有一位邹姓人氏邹以坚,英年早逝。其妻曾氏终身守节未改嫁,独自抚孤成人,贞同白玉。其次子邹顺时苦读寒窗,一举成名,获太学生、上痒生之荣称。乾隆皇帝为表彰曾氏之贞节,准许其建立贞节牌坊一座,并为牌坊题榜。
洪塘牌坊正额刻有“恩荣”二字,背额刻有“钦赐”二字,主匾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清标彤管”四个大字。
除了龙凤图案,洪塘牌坊还雕刻有双狮滚球、龙腾虎跃、鱼跳龙门、八仙过海等吉祥图案。象征皇恩浩荡、金榜题名、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等丰富内涵。工艺精巧细腻,匠心独运,堪称清代石雕、石刻艺术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据《必文房邹氏族谱》记载:曾老孺人,以坚公之配。以坚公三十有五,弃却红尘。曾祖妣年方廿八,只影孀居课子苦读,其子顺时一举成名,获太学生荣称,奉钦谕,于清乾隆十九年甲戌仲冬衣锦还乡,择故居而建节坊。
清时各地牌坊的形状大致相同,匾额多为“清标彤管”。
“彤管”一词,出自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中的彤管应指红色管状的初生植物。后演变多重意义:
一曰笔杆漆成朱红色的笔,也称红管的笔。古代女史官用来记载后宫政令和后妃的事。周朝时候,专门有女史手执彤管记录宫廷日常生活中王、王后、夫人、嫔、世妇、女御等人的言行。
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
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
陈奂传疏引董仲舒曰:“彤者,赤漆耳。”《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
李贤注:“彤管,赤管笔也。”
二曰女子文墨之事。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三闺秀时代相近,并有功是书。彤管清徽,一时鼎峙,韵矣哉!”
三曰汉代尚书丞。尚书郎每月所赐的一双赤管大笔。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
《晋书·夏侯湛传》:“入阊阖,蹑丹墀,染彤管,吐洪煇,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有效矣。”
明·何景明《田子行》:“我持彤管双凤翎,浮沉帝傍近紫庭。”
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三闺秀时代相近,并有功是书。彤管清徽,一时鼎峙,韵矣哉!”
后人多做“彤管杨辉”。扬辉,显耀光辉。称颂女子文章佳美,女德高尚。也有做“彤史扬辉”“辉扬彤管”“彤管清辉”“彤管扬休”,“彤管扬芬”“彤管书贞”“彤管徽音”等不一而足。
北魏《女尚书王僧男墓志》,正光二年有“使彤管扬辉,故锡品二”句。
“清”本义为水清澈貌,与“浊”相对;引申为高洁、清静、清澄、廉洁、清白等义。《说文》:“清,朖也,澂水之皃。”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牌坊上就是指洁身自好,清俊清秀之意。
“标”,本意为树木的末梢;事物的枝节或表面; 标志。与标杆,标准,标榜,榜样同义。
《旧唐书·崔彦昭传》: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宋· 陶谷《清异录》:梁祖自初起,每令左右持大赤旗,缓急之际,用以挥军, 祖自目为火龙标。
“清标”一词。古义谓清美出众。借指明月。《江左名士传》:“杜弘治清标令上,为后来之美。”
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四雪》曾记载“园林中植此四花,以四雪取名为亭,可谓清标之至。”
宋·范成大《次诸葛伯山瞻军赠别韵》:“清标照人寒,玉笋森积雪。”
该贞洁牌匾榜书“清标彤管”,借以颂扬妇人贞操德行如清月圣洁,足以标注史册,彤史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