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海强
登上耒阳市灶市街道集中村的一座山头,郁郁葱葱的果林映入眼帘,淡淡的花果清香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脚下的这片美景,竟然是曾经的采煤沉陷区。
这是6月底的一天。当地乡亲们说,多亏了陈二姐的精心打理、苦心经营,才让这片荒山重振活力、果香四溢,周边村民跟着脱贫致富。乡亲们亲昵称呼的“陈二姐”,就是耒阳市人大代表、百果花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坤。
废弃矿区,变成了清香四溢的四季果园
陈坤原来在城里做电脑生意。2016年初,陈坤回到娘家集中村探亲,却发现当地冷冷清清。原来,这里曾是煤矿主产区,2012年后成为采煤沉陷区被废弃了。村里人为了生存,大都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往日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
看到家乡这种变化,陈坤感到莫名的心酸。“家乡就算再差,你也会想办法改变它。”2016年,她带着和丈夫多年积蓄的500万元资金,回到集中村,开始了艰辛的绿色创业之路。
开荒、修路、建厂房……创业之初,陈坤几乎每天都会绕山一圈。有时她会停下来看看果树长势如何;有时她拿出随身带的剪刀修枝;有时她用手机拍个图片发给员工,提醒他们记得除草、除虫、施肥。往往这样一走就是十几公里。
在采煤沉陷区搞种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坤告诉记者:“这样的地方通常留不住水。”但她有办法。她在山上开辟梯形种植地后,每一层隔一段地就挖一个水池,在水池里铺上土、防渗膜隔水,“只要下雨,就可蓄水”。而且,她会把池子附近的草都留下来,还给它施肥,草可以帮忙蓄土。
解决水的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后,2017年,陈坤开始试种水果。她最开始选择的是对土壤不怎么挑剔的无花果。“无花果容易被风吹倒,山里风大,我就把无花果树进行修剪,让主干保持60厘米高。”令人欣喜的是,无花果当年就挂果了,销到长沙、郴州、衡阳等地。“无花果成熟时间长,从7月到11月底都是采摘期,很适合做休闲农业。还可以深加工成果干、果酒,市场反响非常好。”陈坤介绍。同时,她还养殖了成群的鸡、鸭、鹅等,家禽的粪便经过生物发酵又施于林中。她还设计农业科普课程,让孩子们在这里进行研学体验。
记者看到,这片山头种植了无花果、樱桃、红美人柑橘、红梨、白沙枇杷等高端品种水果,并套种了适合南方的药材花卉、黄花菜、茶叶等,还时常有成群的鸡、鸭、鹅在林间悠闲地“踱步”。
经过6年的努力,陈坤硬是将1500亩的荒地变成了一个四季有花有果的集农事体验、民宿餐饮、社会实践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庄。
灵活用工,尽量让每个脱贫户都能就业
在创业过程中,陈坤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农户的实际情况后,根据他们的困难、特长,采用灵活用工方式,尽量使每个脱贫户都能到自己的公司就业。
年近七旬的刘洪国有一手熟练的泥工活,其无儿无女,老伴中风多年。陈坤了解情况后,让他在照顾好老伴的同时,适当做一些泥工、木工、除草工作。多年来,刘洪国每个月可稳定拿到3000元以上的收入,并于2019年成功脱贫。
另一脱贫户刘功文身患重疾,不能从事重劳动。陈坤得知其母亲做手工豆腐和青粑是个好手,便试着请她做青粑,结果广受客户的好评。于是,陈坤建了一个专门生产青粑的车间,带动更多脱贫户就业。
陈坤还将在市县两级培训班里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自己试种出适合当地土壤生长的果树品种后,再分享给村民们。仅无花果一项,陈坤就带动16户村民种植,每户村民每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
“我们试种成功后,再指导村民们种植,让他们去复制。”陈坤知道,村民们家庭条件不好,不敢尝试,承担不起损失。
近年来,陈坤的公司安排临时就业人员286人,其中有脱贫人口239人。免费培训员工280人次。累计爱心捐助8万元。她先后被评为“衡阳市人大扶贫基地建设先进个人”“耒阳市最美扶贫人”,其公司先后获得“衡阳市优质初创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衡阳市精准就业扶贫爱心单位”等荣誉。
“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人大代表,我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代表的力量。”陈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