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专家雷飞燕教您“见招拆招”
衡阳市中心医院:~~~
~~~
~~~祁东县开展“5·20全国母乳喂养日”行动
常宁市蓬塘乡:~~~
~~~
2022年05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当下,如何心理防“抑”?
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专家雷飞燕教您“见招拆招”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担心在家隔离会失业,担心孩子中高考是否能如常举行……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人都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甚至有些人出现了头晕、头痛、腹泻等身体反应。日前,记者梳理了疫情之下一些市民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案例,并请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专家雷飞燕为市民答疑解惑,指导大家“见招拆招”,理性平和地度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

  打破常态,心身容易出问题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70多岁的王奶奶便十分谨慎地做好自我防护。虽然不会用手机查询疫情的实时信息,但她却总是关注电视里播报的疫情相关新闻,还时常与邻居讨论疫情发展态势。近日,看到国内多地发生疫情,她惶恐不安,甚至每次了解到有邻居从外省回来,她就非常恐慌。自己若有身体不适,她也怀疑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如今,王奶奶闭门在家自我“隔离”,接连数天不出门,不敢下楼见人。

  家人既担心王奶奶过度紧张可能是心理疾病,也怕她长期不出门会憋出“病”来,便致电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咨询,如何帮助王奶奶克服这种过度紧张的情绪。

  雷飞燕告诉记者,疫情持续,像王奶奶这样出现担忧、焦虑的心理反应的市民不在少数。她认为,疫情的易感性和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给人们带来较大心理压力,平时所习惯或者以前积累的种种应对方式失效了,心理上就易产生危机状态,这种危机状态会破坏人心理层面的五个基本要素,即安全感、信任感、控制感、自尊、亲密关系,从而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2020年3月,新冠肺炎发生的初期,人们对突如其来的陌生疫情了解不够,面对疫情,往往会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情绪;有些地区因为疫情规定而被封控,人们长期居家隔离,则容易出现愤怒、孤独、被抛弃感及抑郁等情绪;还有些人在这种不适的心理状态中慢慢演变或发展为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如腹泻、头痛、头晕等。长此以往,有些人因为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原因出现心理疾病。

  总而言之,疫情给人带来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行为三方面。心理上,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愤怒、抑郁等情绪;生理上,表现为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头痛、头晕、胃疼、皮肤瘙痒、腹泻等;行为上,出现反复洗手、回避、冲动、过分要求他人等表现,导致个体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受影响。雷飞燕说:“疫情当下,人们出现的应激反应都是合理的、正常的,甚至是有好处、有功能的,比如帮助你学会识别和处理危险与威胁。”

  调节情绪,学会理性平和对待

  雷飞燕主任医师作为市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一直非常关注当下衡阳市民的心理健康,经常带领团队深入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等各个界别与基层,为广大群众做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与义诊。

  她了解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很多市民都呈现不知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的状态,如有人从外省返衡后被转运到隔离酒店进行集中隔离,明知道这是疫情防控规定,仍会产生被控制、恐慌的感觉,会出现冲动逆反行为;有些人因为所居住的地方转为中高风险地区,便紧张得整夜失眠,甚至出现胸闷、心悸等反应;还有学生因为担心疫情会影响中考、高考时间,而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成绩下降……

  对此,雷飞燕表示:“疫情之下,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是很常见的,这些情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本身并非严重心理问题,但如果这些情绪的持续时间、主观痛苦程度和对生活、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的影响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对于王奶奶这样过度关注疫情的情况,她建议要正确了解,即从官方权威渠道了解疫情信息,切勿从他人的讨论中了解到情况。他人的“片面之词”有时会有偏差,无法帮助市民正确全面地了解疫情;同时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分关注疫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从积极心理视角来看,该如何应对和缓解负面情绪呢?雷飞燕指出,首先,要科学认识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要正确认识、应对负面情绪。从思想上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事实,以平常心看待,焦虑与疲惫应对常常是我们过于担心未来、想要摆脱当下状态而不能,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疫情当下,出现这样的负面情绪不是个例,而是大部分人的常态,要学会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绪,与自我负面情绪达成和解。如果出现抑郁、焦虑情绪,不要过度排斥、过分关注担心这些情绪,整日惴惴不安更容易加重负面情绪。

  其次,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情绪,包容他人的情绪。人的社会属性,对于我们积极的生活而言非常重要,和谐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正能量,要学会从这些人际关系中得到滋养,比如有效陪伴、安慰、支持。同时,也要学会向他人倾诉。当身边人出现负面情绪时,耐心的倾听、正面的充满安全感的积极沟通、交流与互动,都能够帮助身边人缓解压力、疏解情绪。

  “要保持平常的生活节律,避免过多睡眠。有些人以为隔离期间睡睡时间就过去了,但是一旦生物钟紊乱,后面的情绪状态就会受到更多负面影响。”雷飞燕提出,调节情绪,还要让自己“动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和运动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专注力分散开来,不过分聚焦在疫情上。比如,读书、听音乐、唱歌、家庭游戏、散步、慢跑等肢体上的运动等均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家庭氛围;也可学会一些蝴蝶拍、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减压技术与方法,以提高人体的内生动力与积极能量。

  总而言之,要学会及时察觉到当下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然后加以调节,使我们更加理性地应对压力、平和负面情绪、积极地面对生活。

  雷飞燕提醒,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了攻击自我或者他人的倾向、行为时,一定要建议他(她)们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疫情当下,如何心理防“抑”?
“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 走进湖南高速交警衡阳支队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改进医院政工
促进母乳喂养 携手向未来
无偿献血献爱心 践行公益显温情
一腔热血 温暖他人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疫情当下,如何心理防“抑”? 2022-05-23 2 2022年05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