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王 靖 图/周 围
开展访企公务活动须“码上约”,访企行为满意度被企业“码上评”;企业遇到疑难可“码上问”,相关单位要限时办理“码上答”;所有惠企政策归集到平台,企业可“码上查”……我市在全省首创的企业“赋码”保护制自11月17日试运行后,一“码”当关,“码上”见效,访企公务活动明显减少,企业纷纷点赞,踊跃要求入驻平台。
企业点赞: 一“码”缓解接待负担
“这个创新机制能实实在在减轻企业应对各种调研、检查的接待负担。”11月22日,湖南金化科技集团董事长彭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企业“赋码”保护制试运行后产生的效果连连称赞,“从试运行到现在,我们只接待了一次访企公务活动,就是市工信局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企业‘赋码’保护平台。”
在企业“赋码”保护制试行前,彭琪觉得企业公务接待次数较多、来访人员较多,自己及公司中高层经常要陪同,耗费了大量精力。
与彭琪有共同感受的还有建衡实业常务副总经理何青峰。时至年底,往年这个时候,各种调研、检查较为频繁,但今年企业“赋码”保护制试运行后,调研、检查量明显减少。“访前预约让企业在做好相关准备、统筹工作安排等方面都从容不少,在拒绝无码或无绿码访企活动时底气更足。”何青峰说。
市工信局对首批52家纳入“赋码”保护范围的企业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近段时间访企公务活动次数较上月同期明显下降。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