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林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推行,党和政府对民生医疗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精神卫生服务和救治工作已上升到全新高度。
据悉,精神疾病负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位已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6.07%。因此,精神健康问题成为我国社会问题的一个焦点。公立精神专科医院既需要提供公益性的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又需要维护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助推全市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改革,让精神病患者“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近日,就目前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存在的发展困境及如何改善,笔者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专访了该院院长陈欣。
精神专科医院发展遇难题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财政出资、政府举办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是我国医疗服务系统的主体,肩负着全社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重任,是政府公共健康保障目的的主要实现形式。然而,在国家医保改革、保险制度改革、所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行业内医疗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精神卫生预防保健涉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门诊住院救治涉及医疗服务体系,费用报销涉及医疗保障体系……诸如这些涉及不同体系的管理和协调,势必给医院的运营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如今,一个现实问题摆在许多精神专科医院面前:资金来源多样,但总额不足。虽然中央、省级重大公共卫生工作专项经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专项费用,市级财政资金民政、残联等部门对精神患者提供救助资金,但在医疗服务补偿上,精神专科医院的收费明显低于综合性医院,使得精神病专科医院入不敷出,公益性举措较难持久,从而对医院的经费管理带来较大的挑战。
据了解,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自1972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公益性原则为衡阳地区精神卫生工作服务。2011年11月,市精神卫生中心落户于该院。医院占地面积118亩,编制病床为487张,实际开放病床800余张;医院现有在职职工366人,专业技术人员319人;设有9个临床科室和两个治疗中心(抑郁症治疗中心、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是市卫健委直属的三级规模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市精神、心理卫生的医疗、防治、康复、教学、培训、宣传、指导、科研、督导、质量控制、残疾鉴定、心理治疗、咨询(线上、线下)、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后,医院公共卫生职能更为加强,建立了市级精神卫生防治网格化体系,特别是对重性精神分裂症肇事肇祸的管理和防治,为创建平安衡阳贡献了力量。同时,中心参与全市重大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疫情防控心理干预,对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心理危机干预,医务人员和患者、病人家属的干预和培训。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开设了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积极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心理卫生健康讲座;常年开展社区医生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并组织专家对全市精防人员集中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选派精神科专家对我市各县(市)区定点定期查房、指导、培训和督导;设立精神病患者康复托养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娱、康复训练,对精神病病人进行社会和家庭功能康复、就业、服药等健康指导。
医保管理运营体系须完善
现在,我国的公立医院50%—70%的医疗业务收入有赖于医保的结算和支付,老百姓医疗支付的比例也由医保政策制定,医保事实上在“政府—公立医院—患者”的社会医疗服务链上,起着关键的制衡、支付和管理作用,医保的科学管理和运营对医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医保管理和运营体制还不完善。陈欣表示,我市亟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保管理运营体系,建议借鉴三明医保体制改革实践,以有效发挥医保和医疗服务合力、最大限度提高老百姓健康受益为导向,完善医保管理体制。
市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服务对象应为初发病人、重症病人、合并躯体疾病患者。该级单位应加强应急和综合救治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能力。市卫健委和市医保局应加强协同联动,按市级发生费用结算,同时市财政增加对该级医疗机构(2家)的设施设备投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转为公益一类保障事业单位。
此外,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服务对象应为维持期的患者。这个阶段的精神障碍患者因其病症特点,治疗疗程比较长,如果按项目付费,费用较难估计,患者无法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是否住院。陈欣建议按床日收付费,指患者在住院治疗中,根据病情在治疗中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段,各住院时间段按床日进行费用定额。医保部门及医疗机构可以设计一个按床日付费的检索表,患者家属一查就知道住院多久,总费用多少,最终能报销多少,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来选择是否住院,让群众明白付费。
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象为非急性住院康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卫健委、残联2020年12月印发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无疑给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陈欣还建议,根据该规范,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康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辖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资源整合、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对有复发迹象的患者建议开通绿色通道,立即转往市级精神卫生机构,整合财政现有的救治救助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医保给予部分每日补贴。
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精神疾病负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位已居首位。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精神专科医生的稳定、政府部门救助资金支持、完善的社区康复机构建设以及完善的医疗救助,都是促进人民精神健康的有效机制。公立精神专科医院作为国家财政出资、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精神医疗服务机构,是我国精神医疗服务系统的主体,肩负着全社会基本精神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满足公众精神健康需求的重任。陈欣指出,新形势下,要进行公立精神专科医院改革,提升医院运营水平,特别是通过财务的预算管理、精细核算、费用管控、绩效激励、流程优化,提高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精神病患者的全程治疗,达到既要推动公立医院公益性,又要实现医疗收入的合理补偿,维护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医院价值和患者价值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