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琪 通讯员 袁成龙
日前,记者驱车驶入耒阳市亮源乡的“竹海长廊”,只见竹涛涌动,如入绿色海洋,碧波涟漪,令人心旷神怡。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中,翠绿的南竹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南竹林,南竹相间有序,修直挺拔。可别小瞧这么一根小小的南竹,这可是当地许多村民的“摇钱树”。近年来,耒阳市亮源乡立足资源优势,努力把南竹产业打造成当地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撑起村民的致富梦。
亮源乡地处耒阳市东北角,自然地理位置形成南高北低倾斜状,海拔高度在380—1660米之间,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资源丰富,共有山地面积10.5万亩,其中南竹面积3.8万余亩,出笋量雄厚。三分之一的自然资源让村民脱贫致富寄托在山林。
“长期以来,亮源乡南竹仅限于竹制品加工,产品比较单一,南竹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亮源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耒阳竹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竹笋加工业发展不快,笋制品以传统水煮笋为主,生产工艺简单,以农户单门独户小生产、挑市卖为主,制约笋产业的提升。因此,需要整合笋加工业,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投资建设笋制品深度精加工项目。
湖南日森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亮源乡一家本土民营企业,以“公司+集中供应点+农户”的运作模式,免费给农户提供竹笋烘干设备。每个村设置3—4个供应点集中采购、集中培训指导,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调配把控产品品质,及时回收包装产品销售市场。为了确保老百姓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该公司还通过发挥能人作用,利用本地群众基础好的能人,带动农户集中收购制作,采取多劳多得,绩效奖励制度,形成稳定长久的供销市场格局。
据了解,该公司3年来直接带动了100余户竹笋加工农户,年产量5万公斤,年产值180万元—250万元,实现户平年增收1.8万元—2.5万元。走出了一条依托南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亮源乡本土民营经济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