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星
5月的洪堰村,到处是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开阔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稻禾正迎风招展;波光闪烁的池塘里,三五成群的鸭子正欢快地追逐着;满是青草的山坡上,羊群正悠闲地吃着嫩草;村民健身广场上,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打拳做操……近年来,在衡南县委党校和衡南农商银行驻洪堰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走向深入,衡南县柞市镇洪堰村正在实现华丽转身,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致富引领美丽乡村
“种席草也能致富,以前想都不敢想。”该村竹知组村民戴宗礼过去一直靠种田为生,再加上供两个孩子上学,家里生活困难。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戴宗礼把家里的5亩地都种上了席草,一年下来,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再加上种植水稻(晚稻)和养鸡养鸭等方面收入,年收入超5万元,一举脱贫致富。目前,该村已有65户村民种植席草达180多亩,年产量18万公斤,总产值70多万元,每户平均增收超1.5万元。如今,席草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洪堰村山林面积大、气候适宜,是素有“肉食珍品”美誉的黑山羊大规模原生态养殖的天然场地。该村坚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黑山羊特色养殖,并采取“合作社+农户+保底销售”的模式,解决黑山羊养殖技术和销路问题。去年全村养殖黑山羊达2000多只,年产值达4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2万元。
“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洪堰村党总支部书记邓建华介绍,洪堰村的农业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和效益,以发展席草、黑山羊和绿壳蛋鸡等种养产业为主,以养鱼、养蜂、养鸭等产业为辅,通过产业致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惠民工程扮靓美丽乡村
洪堰村地处偏远,过去村民看病要翻山越岭到20多公里外的祁东县城就医。2018年,洪堰村通过争资立项,总投资300万元,配备有诊断室、抢救室、发热门诊、中西药房等10多个诊疗服务为一体的洪堰卫生院落成。该卫生院引进了6名医疗技术人员为村民坐诊看病,为该村及周边等4个村近万名村民提供高标准的村级医疗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搁”的目标。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该村在全镇率先设立了农家书屋1个、拥有各类图书5000余册;兴建健身广场1个,各类体育健身设施齐全;完成易地搬迁10户,危房改造15户,房屋修缮36户;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和分散式饮水工程25处,完成改厕156户;拆除空心房54户,复垦耕地近8000平方米;投资280万元新建七拱垅桥,改变了洪堰村孙家组出行只能靠乘船的历史。基础设施的改善扮靓了美丽乡村。截至目前,洪堰村已修通砂石路15公里,硬化道路17.8公里,改变该村过去只通小路不通公路的历史。
乡风文明浸润美丽乡村
“都说儿媳没有女儿亲,但是我家的儿媳像亲女儿一样照顾我,让我非常感动。”向守菊的婆婆李菊秀谈起儿媳,流下感动的泪水。
4年前,向守菊的婆婆因高血压中风导致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从四川嫁到洪堰村的向守菊,尽管丈夫远在外地打工,但没有因为“摊上”这样一个家庭就不管不顾。4年来不辞辛苦地侍奉在婆婆身边,端屎倒尿毫无怨言地细心照料着婆婆。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家庭,树立文明乡风,驻村工作队在该村积极开展“新乡贤”、“好婆婆、好媳妇、好组长、好邻居”的“一新四好”评选活动。通过评选一批致富带头人、德能兼备的“新乡贤”,支持当代乡贤,发挥他们在参与乡村治理和制定村规民约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评选一批讲良心、讲诚信、讲孝心、讲善心的“四好”典型,弘扬他们崇德向善的感人事迹,激发见贤思齐的正能量,在全村营造人人向善、家家文明的和谐氛围,推动良好的乡风民风家风文明建设。
“崇德向善的乡风民风家风,就像一颗火种,一旦接棒传递,就能燎原成火炬,伴人温暖前行。”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晖表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实现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这既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