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辉
“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首曲调激昂的《勘探队员之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激励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地质事业。在常宁市水口山,也有这样一支“地质神兵”——“水口山铅锌矿钻探队”。
换上工装水靴、头顶矿帽矿灯、怀揣定位仪、肩挎呼吸机……记者“全副武装”随着水口山铅锌矿钻探队班长吴军,从井口下到百米地下,再沿着幽深的巷道,迎着阴森的冷风,步行数百米来到工作面,只见吴军熟练地开启风钻,向巷道两侧钻探、取样……“已下井10多年,探明储量几十万吨,为老矿再干100年而奋斗。”吴军因此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水口山铅锌矿被誉为“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虽历经百年开采,仍然具有光明的找矿前景。
2017年,铅锌矿工作重心向“找矿为主,采矿为辅”转移,有着多年钻探工作经验的吴军被调任机长,挑起了井下一线钻探重任。他以“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带动和影响身边同事,主动提出由原来的每班次3人变为2人,并身先士卒带领钻探队,进尺任务由过去的2000米增加到1万米。
“地质钻探就要敢钻肯钻会钻。”吴军经常琢磨钻探技术改进方法,他先后提出利用水泵抽巷道排水到矿桶进行打钻,利用废钻杆搭设临时轨道,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提出将岩心管变径接受线条合金改成椭圆形合金,延长了岩心管的使用周期。特别是在钻探中取消原有钻探硐室,平均每月可节约成本20余万元。在班里没有钳工、焊工等辅助工的情况下,他带领班组成员自己维修、加工,仅2020年,钻机大修、小修分别减至6次、70次,一举节约维修成本20余万元,还改造运输平车6台,节约成本约4万元。
同年,吴军带领班组成员完成钻探进尺1万余米,超额完成任务,同比增长166%,探获矿量达4.5万吨,创近10年来最好记录。近几年来,吴军把5个钻探“门外汉”培养成能独立钻探作业的好手,把过去拼凑的“杂牌军”打造成一支素质过硬的钻探精兵,钻探队每月完成钻探进尺量提高5倍多。
近年来,吴军先后被企业授予“青年岗位能手”“模范共产党员”“优秀班组长”“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去年荣获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钻探工项目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