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润) 记者近日从市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我市始终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健全机制、调优队伍、硬督实战、创新举措,形成了上下协同、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局面,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为全市10.26万户32.2万人如期高质量脱贫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据了解,全市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46个,省级贫困村322个。市县两级共派驻工作队1483支、队员3536名,其中市派工作队115支、队员287名。
近年来,我市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出台并落实党建扶贫32条工作措施、驻村帮扶重点任务清单等制度和文件,层层压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坚持尽锐出战,严格队员选派和调整程序,分级分类培训2.8万余人次,提升驻村干部履职能力;制定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考核和待遇保障,确保队员下得去、干得好;坚持以常态化督查促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硬战实战,创新开展驻村帮扶“五联五促”活动,促进驻村工作全面提质。驻村工作经验得到了中组部《组工信息》《中国组织人事报》和省委办公厅《要情汇报》等重要媒体推介。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市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驻村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比如,衡阳市驻村办、常宁市驻村办、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常宁市东江村帮扶工作队等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朱超波、曲增杰、谷安来、田兴致、陈善云、伍秋华等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队长被评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