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瑞华 通讯员 吴 薇 郭 华 钱 辉
人间四月天,塔山春光美。近日,记者去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东江村采访。山路十八弯,从山脚天堂湖畔起,是蜿蜒十多公里的盘山路。这是记者一年多来三上塔山,还是被绕得头晕。好在窗外掠过的春光令人精神一振,那是峭壁上盛开的杜鹃花:一簇簇,一团团,红的像火,白的似云,还有蓝紫色的,像是镶嵌在翠绿的青山上的宝石。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脱贫攻坚奔小康
东江村距乡政府6公里,被海拔1200多米的天堂山及其余脉环抱,交通闭塞。全村310户1370余人,有党员35名。有耕地1500余亩,山林面积1.5万余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316人去年已经全部脱贫。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东江村“穷在深山有远亲”,衡阳两任市委书记都把这里作为扶贫点,多次来村现场调研脱贫攻坚。
在领导的鼓励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东江村党支部书记龙秀亮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团结拼搏、加压奋进,狠抓支部“五化”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建,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展党建“2+1”帮扶村民挖穷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收入可见一斑: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才3700余元,2019年,提高到了11000余元,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16000元。随之,东江村收获了不少荣誉:2019年被评为衡阳市同心美丽乡村;2020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模范村和湖南省美丽乡村称号;村里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龙秀亮2020年被评为衡阳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常宁市最美扶贫人。村党支部也成了衡阳市基层五化建设高标准示范点,成为扶贫一线的坚强堡垒。
村里致富能手周青是党龄近10年的老党员,十多年前,就通过散养牛羊致富,现在年收入50多万元。目前,他养牛130多头,养羊300多只,带动33户脱贫户增收。今年,脱贫户江先荣、周林生的养牛规模均在10头以上。“我们村养牛是真正的散养,3月放到山上去吃草,要到11月快下雪了才回,牛肉品质特别好。”周青自豪地介绍。
将传统产业做大,把新兴产业做强
该村的传统特色种养殖业过去规模不大,增收有限。在市自然资源局和常宁市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支持下,该村因地制宜,做大传统产业助力增收。
村里适合种茶,过去陆续建了3000亩茶园。近年来,该村引进福塔和谷佳两家茶叶公司和一家合作社,茶园发展到了8000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茶叶增收。
“看,如果村民采这种一芽茶,公司按100元一斤收。60岁以下的劳力一天可采3斤多,收入300多元。”龙秀亮从茶树上摘下一片嫩芽向记者展示。他说,村民采茶最多的一天可收入四五百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还有年轻人过了采茶季才外出打工。不少村民每年采茶可创收上万元,还有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去采茶的,年创收也有六七千元。
村里水田不多,但种的糯米黏性好。该村就把糯米作为“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打造,从少量种植发展到400余亩,还发展了50亩稻田禾花鱼养殖,使糯米成了高端绿色生态食品,卖10元1斤,禾花鱼也供不应求。
同时,该村还积极做强新产业。山上竹林密布、竹笋多,去年该村投资180万元新建竹笋加工厂,可以安置20位脱贫户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
有机茶叶、高山糯米、黄牛、黑山羊、稻田禾花鱼和塔山芦花鸡,加上竹笋加工,去年还建成了光伏电站,产业的发展为东江村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达到了23.6万余元。
打造最美东江,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现在,东江村的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在山里,但是山里的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游东江峡谷溯溪探险,可爬青山岭登高远眺,可去铜钟岭赏樱观花,还有罕见的千年红豆杉。”76岁的老党员周月秋建议村里积极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东江峡谷游路的防护设施建好了,环形游路直通千年红豆杉树,田园石板游步道修了近2千米,配套的旅游厕所也完工了。”龙秀亮说,村里打算把旅游资源和绿色产业相结合,进而发展民宿和特色农家乐,致富拓宽门路。
“隔壁村民在天堂山景区外卖糍粑,2元一个,最高一天收入2000多元。我们村产糯米,旅游发展了,做糍粑卖也能增收不少呢。”谈起未来,东江村民信心十足。